今年1~4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Ⅲ类。6月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巢湖已连续两年基本实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全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但“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氮磷营养盐浓度远超中部地区湖泊基准值,大面积暴发蓝藻的风险依然存在。
据介绍,为了将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我省及合肥市高度重视巢湖综合治理工作,经过努力,近5年,巢湖水质改善幅度显著。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特别是西半湖,水质由Ⅴ类好转到Ⅳ类,近三年稳定保持Ⅳ类水平;主要入湖河流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好转为Ⅲ类。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介绍,2022年,巢湖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1203平方公里、最大发生面积133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50.1%、53.1%,均为近5年最小。今年1~4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但当前,巢湖湖水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氮磷营养盐浓度远超中部地区湖泊基准值,大面积暴发蓝藻的风险依然存在。”
据其介绍,我省将加快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倒逼流域系统治理。围绕城乡聚集地、工业园区、主要河流和巢湖一级保护区,聚焦源头控污,全面完成入湖排污口整治。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城市初期雨水调蓄、海绵小区改造。2023年,巢湖流域5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污水实现应收尽收、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基本消除。计划3年内,合肥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能力达到58万立方米;新建雨污管网12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340万吨/日;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为确保蓝藻持续无异味,将加快湖体生态清淤,计划3年内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浓度超过背景值两倍以上区域的底泥清淤,持续提升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相关行动计划,2023年巢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分别减少20%、10%以上;规模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规模水产养殖尾水达标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
此外,将系统推进巢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重点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八大类措施47个子项目,逐渐恢复受损的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划3年内,累计完成环湖林带提质增效2万亩,恢复环湖浅水区植物群落500亩,营造万顷生物栖息地,着力构建多层次生态安全缓冲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