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巡游队沿江表演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芜湖启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6-11 11:05:19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下午,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芜湖启动。活动以“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全省各地将陆续开展23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民俗巡游

无为鱼灯、南陵滚龙灯   百人民俗巡游队沿江表演   

无为鱼灯、南陵滚龙灯、湾沚跑旱船、鸠江狮子灯……6月9日下午,一支百人民俗巡游队伍在芜湖太古市集沿江进行表演。巡游队自大剧院出发,以“中江塔”牌坊为终点,表演者在巡游中融入表演技巧,并与现场观众互动,现场气氛火爆,热闹非常。

民俗巡游

据介绍,无为鱼灯是传统民俗舞蹈,相传北宋年间无为人向朝廷敬献了八条鱼灯,得到朝廷赞扬,此后无为鱼灯便被保留下来。南陵滚龙灯表演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俗巡游

活动现场还聚集了60余个非遗展示项目,打造非遗集市。马派皮影戏、皖北柳琴、童寿记木版年画、芜湖铁画、剔墨纱灯、四季春传统小吃、五香居传统卤菜、徽州毛豆腐、春峰驴肉等项目集中展示,全面展示非遗保护的风貌和活力。 “非遗+直播”“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进一步推介优质非遗产品,拉动文旅消费。

人字洞遗址25周年特展

精品展览 精彩演出  人字洞考古发掘25周年特展等与观众见面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精彩展览、演出。为纪念人字洞遗址发掘25周年,在芜湖市博物馆一楼展厅推出《亚欧大陆最早的人类遗存——繁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25周年成果特展》,以繁昌人字洞遗址出土的化石、人工制成品及根据化石复原的动物模型为主要展品,力图复原早更新世的地理全貌,全面展示人字洞遗址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

芜湖市博物馆三楼展厅还推出了《铁骨画魂——芜湖铁画专题展》,分芜湖铁画的诞生、传承、创新三部分内容,通过安徽博物院馆藏的铁画文物、当代大师的铁画作品共数十幅展品,向观众展示芜湖铁画这一张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名片。

当晚,芜湖大剧院还上演了以芜湖铁画为背景创排的大型原创黄梅戏《铁画情缘》,展示铁画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中,南陵目连戏、庐剧、黄梅戏、梨簧戏、马派皮影戏和皖北柳琴等六大类非遗项目也进行了展演,受到市民欢迎。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除芜湖主场活动外,全省各地文旅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23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举办了六载·千年——亳州建设工程六年考古成果展;合肥开展了考古体验活动,带领中小学生前往市区考古工地现场,近距离体验文物发掘;在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开启了徽州古城奇妙夜——文物“徽”说话,通过沉浸式游园,让游客观众陶醉在徽州古城文物中,增强全民文保意识。

文物建筑-老芜湖海关

成果发布  15栋国保文物建筑“活起来”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工作站揭牌,芜湖市文旅局与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芜湖铁画数字化产品和芜湖市优秀文物建筑“一房一册”项目成果也在现场发布。

非遗集市

在成果发布现场,广济寺塔、英驻芜领事署旧址、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等文物建筑以三维影像的形式亮相。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2022年,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在全省率先实施文物建筑“一房一册”保护利用提升项目,首批已经完成6处15栋国保文物建筑及周边地形勘测、本体测绘、三维场景建设、房屋安全鉴定和档案资料数字化,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数据支撑。

启动仪式现场演出

据介绍,加快推进文物建筑修缮,仅2022年,芜湖就开工文物建筑修缮项目7个,竣工6个,一批老建筑迎来了新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