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好儿媳身残心孝 4年如一日照料失明瘫痪婆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7-27 14:28:00

在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肖凤社区王户组,郑巧云是一位让乡邻们交口称赞的好儿媳。面对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婆婆耿学英,她克服二级重度肢体残疾带来的不便,4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料,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和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郑巧云和婆婆围坐桌前择菜

婆婆失明瘫痪,残疾儿媳悉心照护

出生于1984年的郑巧云,是长丰县造甲人。小时候因先天性疾病,导致二级重度肢体残疾。2007年嫁到肥东后,与上了年纪的婆婆生活在一起,当时她的婆婆尚且健康。

随着孩子的降临,郑巧云便和爱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丈夫在外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郑巧云则照顾着孩子,并克服自身残疾,承担了日常家务以及地里的农活。婆婆则在一旁帮忙搭把手,一家人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却也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4年前,郑巧云患上肺部重疾,在病床上治疗好几个月。其间,她的婆婆又不慎摔断了左腿,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务工,郑巧云大病刚刚痊愈,便顾不上身体的虚弱以及不能负重的医嘱,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除了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婆婆的吃喝拉撒。尤其洗澡的时候,因为抱不动婆婆,郑巧云便用轮椅推着婆婆一点一点挪到凳子上给她洗。每一趟下来,郑巧云都累得呼吸困难,只得戴上呼吸机缓解症状。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个月后,婆婆又因为患上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想到自己不能走路又看不见,还需要残疾的儿媳妇来照顾,婆婆难以接受,心情低落,甚至一度想轻生。经过郑巧云悉心照料,同时不断地安慰开导,最终让她走出绝望。“当时我就和她说,人这一生有个大病大灾的,很正常,不要想不开。有我在,其他的都不用想。”郑巧云说。

自此,郑巧云身上照顾婆婆的担子更重了:晨曦微露,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时,郑巧云已经早早起床,做好了早饭。在洗完衣服、喂完家里圈养的鸡后,郑巧云又马不停蹄地帮婆婆穿衣、洗脸、梳头,并将早饭送到老人手上;夜深人静时,在将婆婆服侍就寝后,郑巧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上床休息;婆婆喜欢吃口味重的菜,她便竭尽所能,随她喜欢的口味做;平日里遇上天气好,她就推着婆婆出门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并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

郑巧云操持家务,喂养家禽

人人都会老,做好分内事

在郑巧云的精心照护下,除了耳朵有点背、行动不便以外,今年96岁高龄的耿学英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老人日常休息的房间,被郑巧云收拾得井井有条,没有一点异味。

不仅是患病后这4年里日夜照护,郑巧云与婆婆朝夕相处16个年头,其间没有“红过脸”、拌过嘴,婆媳关系一直很融洽。婆婆瘫痪失明后,虽然老人还有其他儿女,但郑巧云一直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从没说过二话。

郑巧云尊老、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周围人。当地政府为其办理了残疾家庭补助、低保补助。“作为一名二级重度残疾 人,郑巧云坚持多年照顾婆婆,不离不弃,实属不易,值得辖区群众学习。”白龙镇肖凤社区王户组村委会副书记周红梅说。 

如今,随着村里改造新农村,郑巧云一家暂时搬到了临近的村庄居住。因为租住屋子的门槛台阶高,郑巧云每天只能推着婆婆在屋后院子里转转。“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只做了应该做的。未来只要自己做得动,就会尽己所能,让婆婆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采访结束之际,郑巧云表示。

(通讯员 程宏波 陈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