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限额以上金银珠宝零售总额为1689亿元,同比增长17.5%。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此前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黄金消费量291.58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2.03%。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也显示,一季度我国金饰消费总量为198吨,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56%。其中,金条和金币投资需求大幅增加。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金银珠宝市场又火了?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家商场的金银珠宝柜台和部分小品牌珠宝首饰店。
部分黄金珠宝品牌再现“购金热”
“整个金银珠宝市场的销售情况没法掌握,仅以我们名牌在合肥的各个店铺来说,今年的金银珠宝销售量还是不错的。”据合肥银泰百货政务店周生生的门店负责人介绍,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寒冬,该店今年第一季度就迎来了开门红。“第一季度有两个特别的节日——春节和情人节,老百姓大多有在春节期间给亲人送金银珠宝的习惯,特别是带有生肖或是有寓意(比如葫芦、福字等)的吊坠、手链等饰品,相当受欢迎。而到了情人节,情侣之间互赠礼物,也助推了金银珠宝首饰的销量。”据该负责人透露,与过去三年同期相比,该门店的营业额大约增长了两成。另外,该品牌推出的与迪士尼等合作的联名款,以及符合年轻人审美、造型独特的金饰也吸引了一大拨客流。
无独有偶,虽然无法提供自家黄金饰品销量增长的具体数据,但银泰百货政务店曼卡龙的销售员很肯定地告诉记者,该店今年以来的销量还是不错的。“除了婚庆需要用到的几大件,一些标价几百元的小件也很受欢迎。”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品牌,该店在研究客户需求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销售员甚至在现场为客户DIY定制各种手链搭配金饰。据银泰百货政务店的其他品牌金银珠宝商家透露,虽然疫情后消费者花钱普遍变得谨慎了,但一些该花的还得花,“之前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不少新人把婚礼推迟到了今年,而结婚需要的三大件、五大件等首饰是妥妥的刚需。大品牌的首饰天生自带滤镜,所以是新人们的首选,也就推动了销量的增长。”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上的一家大型商场今年也迎来了一小波金银珠宝消费热潮。“可能有些中小品牌的行情不是太好,但对于我们这些进驻在高端商场里的大品牌金银珠宝来说,因为有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所以销售量还是稳中有升的。”据X品牌(首字母为X的黄金珠宝品牌)的门店销售员保守估计,该门店的营业额较同期增长了约一成,“而且,我们店没有通过任何优惠活动进行促销,金银珠宝首饰的工费也一直很稳定。”位于肥西旭辉广场的L品牌虽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热卖情况,但也稳稳地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既定销售目标。对于后期的销量,该品牌商家也表示“看好”。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金银珠宝大品类里,黄金首饰卖得比较好,钻石、翡翠等品类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还是黄金依然是雷打不动的硬通货。另外,经过疫情三年,消费者可能更加追求理性的投资,对购买钻石、翡翠之类的珠宝更加谨慎。”一些金银珠宝商家告诉记者,黄金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里是比较保值的,去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冲突,市场上曾出现一波“购金热”。“今年初,金价再次上涨,老百姓‘买涨不买跌’的想法,加上‘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市场上又再次出现‘购金热’,并持续到现在。”
小品牌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
与上述金银珠宝大品牌形成较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小品牌商家似乎行情不太乐观。程先生(化名)此前曾在合肥一家金银珠宝店工作,主要负责S品牌的金银珠宝销售。“总体而言,最近几年的行情都不是太乐观。”
据程先生透露,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目前呈现国际品牌、港资品牌与内地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大牌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蒂凡尼、卡地亚为代表的高端奢侈珠宝品牌,另一类是以施华洛世奇、潘多拉等为代表的轻奢珠宝品牌;港资品牌以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为代表;内地品牌以中国黄金、老凤祥、周大生等为代表。“除了我之前负责的S品牌,合肥本土还有另一个金银珠宝品牌——B品牌。”因为有本土背景,以及原材料方面的优势,这两个品牌早些年经营得还算有声有色,在合肥开了不少分店。但随着电商的冲击,线下店生意受到了影响,程先生也在新冠疫情期间离开了打拼多年的金银珠宝店。
和程先生有同样感觉的还有“鳗鱼”(化名)。鳗鱼与父亲很早就在金银珠宝行业打拼,并在合肥城隍庙经营一家首饰店。“在新冠疫情前,生意还是比较好做的,但现在真的很不景气。”据“鳗鱼”透露,她的首饰店很早就引入了线上销售模式,“之前,只要在微信朋友圈晒新品,不说秒光,至少不用愁卖不出去。而且很多客户会在线上主动询问货品,甚至发图定制。”但从前两年开始,这种抢购热潮已渐渐消去,“主要还是大家手头上的资金少了。”另外,“鳗鱼”销售的首饰主要是翡翠、彩宝、彩金等,“这些东西在老百姓手头宽裕的时候,可能会买得多一点,用来做平日的装饰。但在老百姓手头不宽裕的时候,要么不买,要么转向更保值的黄金。”
不过,最近几年才开始做线上金银珠宝生意的“小熊猫”(化名)却有不同看法。“线上金银珠宝生意整体还是看涨的,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家店涨了近三成。”据“小熊猫”透露,其货源主要是在广东地区,“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各种首饰的原料产地,但工艺是内地市场最好的,而且离香港比较近(香港是国际上金银珠宝流通的旺地,此前很多内地居民会专程去淘金),所以很多线上金银珠宝卖家会到广东去选品。”与此同时,卖家们也会去浙江诸暨(珍珠产地)、云南(翡翠玉石产地)、河南(玉器加工地)等地扫扫货。“除了选购金银珠宝当投资保值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注重金银珠宝的工艺和款式。很多女性消费者选购金银珠宝,就是为了装饰自己,同时也缓解一下疫情期间的压抑情绪。”
年轻人冲进“购金大妈”队伍
“富时当首饰,穷时当盘缠”“年少不知黄金香,现在越买越上瘾”“虽然不太符合当前年龄爱好,但真的停不下来”……伴随着新一轮的购金热潮,社交平台上也随处可见年轻网友的“黄金购后感”。“投资黄金”原本是“中国大妈”的事儿,但在当下年轻人眼里,只要花上几百块,就能入手一件“金货”。根据《2022年中国黄金首饰行业洞察报告》显示,近五年来,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对黄金的消费意愿增长迅猛,从2016年的16%增长至2021年的59%,是各年龄群中金饰消费潜力最大的。
“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黄金,可能是为了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另外,过去三年的遭遇,也让他们养成了攒家底的消费习惯。”据“小熊猫”和部分品牌金银珠宝商家透露,年轻人因为房贷、车贷等原因,手头上没有太多闲钱,“但花个千儿八百,买个小金珠、小金豆之类的珠宝首饰还是可以的。”甚至还有商家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购买,打出“每月买点小金豆,一年后变成小富婆”的宣传语,或者推出类似许愿瓶的玻璃瓶搭配售卖(买家把小金豆、小金珠存在瓶子里),把黄金生意做成养成游戏,卖出仪式感。“这些小金饰积少成多,最终是可以合成大件金饰的。”
张先生(化名)今年打算结婚,很早之前他就开始关注婚礼使用的金饰,但今年的价格似乎一直在上涨。“品牌金银珠宝店的款式好但工费高,普通金店工费低了款式又不行……”思虑再三,张先生在女朋友的点拨下,开启了一套曲折购金之路——先从银行里购买金条,然后找金店定制首饰。“不但可以省下不少工费,还能定制自己喜欢的款式。”张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怕麻烦,还可以对比一下各大银行的金价,“一般都有差额,买的多可以选择最低的价格。”
另外,张先生还提到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购金玩法——通过代购在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贝”购金。“这里的金价,几乎和国际金价持平(每克售价略多几块钱)。很多网络主播会在线上代购——通过视频让买家看货,然后打包快递,买家给主播付一定佣金。如果买家不信任代购,也可自行前往,顺便在当地旅游一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