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夏日读书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7-31 09:40:49

沉迷于悬疑以及人工智能

◎大虫

《日本沉没》 小松左京/著

这本书出版至今整整50年了。一本小说在50年后还在被广泛阅读和谈论,已经基本能证明它将进入文学史。这本书起初的畅销,我怀疑是因为它的概念设定:我们生存的陆地并不稳定,它随时可能消失,对于四面环海的岛国,这种风险当然更大。

不过,在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灾难片之后,这个设定就显得不那么震撼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在灾难面前被凸显了。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日本文化受到中国影响的广泛和深入。甚至那个一直在全力拯救日本的幕后大BOSS也拥有中国血统,最后关头透露“我父亲……是清朝的和尚”。

《凛冬之刃》 于小千/著

今年在《狂飙》之后,最火的电视剧可能是《漫长的季节》。一只悬疑的瓶子,里面装着东北原汁原味的生活。

《凛冬之刃》作为原著小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与电视剧有一点点重要的不同,这让小说有了独立的生命。在电视剧里,沈墨是一步一步被逼着黑化的,而在小说里,她本来就是一个恶女。如果你喜欢电视剧,那么不要错过这部小说,这种对照会让你思考得更多。

《完美嫌疑人》 陈研一/著

悬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类型,高可以寄托深刻寓意,低可以只卖个关子讲故事。只要把最低的关子卖好,整本书就立住了。

这本《完美嫌疑人》的作者,之前我从没听过,但全篇读下来,还是很有阅读快感。高智商的对决虽是套路,但对决的细节还是很考验作者的知识储备和笔力,只要写得合理,就能搔到读者的心痒处。

《家山》 王跃文/著

很多作家都是名气很大,一读之下也就那样。王跃文相反,他的名气其实要弱于他的实力。

《家山》作为他的新作,让我有一点点失望,也许是对社会缺少了那点宝贵的批判力?不过,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更多地表现在底线很高,即使对他来说是平庸之作,如果换个署名也是非常惊艳了。家山在古汉语中是家园、故乡的意思。这篇作品也是王跃文对故乡的一份献礼,甚至其中一些细节是照搬乡亲的真人真事,从中可以窥见湖南“边城”的一些民风民情,这也是让我感觉最有意思的部分。

《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迈克斯·泰格马克/著

人工智能到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终结者?在结局真正来临之前,这个问题恐怕将持续争论下去。只要关心人类命运,就无法忽略这一问题。

作者把生命分为硬件(身体)和软件(智力)两部分,每一部分的形成都有两种方式:自然进化和人工设计。生命1.0就是硬件软件都靠进化。生命2.0就是硬件靠进化,软件靠设计、生命3.0则是硬件和软件都靠设计。我们现在正处于2.0时代,而人工智能将带领人类进入3.0时代。当读到这里时,想到电影《机器人历险记》里的场景。真到那一天,相当于人类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生。

炎夏也是读书天

◎徐燕

又一个夏天,阳光灸烤,晒得睁不开眼,走哪都一身汗,真是容易身心疲累的季节呀,但生活还是有一些小确幸的,比如读小说。说来惭愧,之前最大的享受就是用大块时间,看整本的书,而如今,不是特别好看的文章已不足够吸引我的注意力。今年看过的那些书,必须是真正喜欢,一眼就能沉浸进去,才足够把我从手机的沉迷中争夺回来。

那天,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我看着包里新借的几本书,突然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想着回家选一个舒服的姿式,开启一段文字之旅。想象是在抵达之前率先到达的幸福,这从小便学会的快乐的能力,居然还未完全遗失。

推荐几本喜欢的书。

《北流》 林白/著

厚厚两册书,当初从期刊中看来便惊喜不已,看到单行本出来,毫不犹豫鼓励自己再读一遍。

林白写了很多小说,最早的那些,却总觉得有隔膜,倒是这十几年来数本长篇,才慢慢体会到她的写作之妙。

重新看,还是边看边要感叹,怎么写得这么好,诗人出身的作家,节奏感真的不同。流畅,舒服,每段文字像是流淌出来的,自然,有美感,营造的那个深邃而丰富的世界,虽然遥远,却并不令人生疏。长长的文字,耐心述说。过去的岁月太苦了呀,并没刻意去装饰生活的苦难,苦难就是生活本身,就是存在,我们就是从那里跋涉而来。那些苦难曾经是几代人的日常,岁月迢迢,就那样各凭本事熬过来了。

笔触细腻,刻划得太真实了,那么多名字,虽如草芥一般,但是,每个都是清晰的,看得见机理纹路,历历在目。死去的,私奔的,活着的,能在这本书里被证明活过,让所来之径可以回首,让经历的历史有葬身之地,可能就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

《如雪如山》 张天翼/著

张天翼居然是一个天津女作家。我以前印象中的这个名字,属于很老的一个儿童作家,代表作是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

显然是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女作家,之前在期刊中看到一篇她写的《雕塑》,那么多发光的句子,令人翻到前面,再确认一下作者。

这本书几个短篇中,主人公都叫lili,莉莉,粒粒,栗栗……想起张楚的那首歌词,赵小姐姓赵,是赵钱孙李的那个赵,你可以叫她赵丽赵丽丽赵晓丽……Lily英文也是百合的意思,好像每个女生都可以用这个英文名,故事好像就是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事。

书好看,故事也不错,给我最魅惑的地方是,居然每位女性,我都不由带入一下——换个场景,我真的就可能是她。

《瀚海》 王凯/著

喜欢看军旅作家的作品,以前印象深刻的有叶兆言的《射天狼》,如今,看完王凯的《瀚海》,一样惊喜。多年没这么入迷地看完一个长篇,一鼓作气看完,不眠不休。被故事深深打动,眼泪一次又一次夺眶而出。完全是一个军旅版的青春之歌,或是一个基地军官的青春残酷物语。

第一章的卷首语:我们是多么欢欢喜喜让自己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呀。来自于《白鲸》。

《新宋》 阿越/著

马伯庸都称赞的穿越历史小说,一部关于宋朝的大百科全书,创作十五年,终于有了大结局,得以面市,是读者们的幸事,也是历史爱好者的美好邂逅,非常值得一读。

文学培养出我们内心的万千丘壑

◎钱红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著

前阵,以92岁高龄辞世的昆德拉,让我恍然忆起求知若渴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十年,正是我密集读书的十年,犹如新蚕睡在如山桑叶中,不舍昼夜吞食。断断续续读过他所有面世的小说,尤其这一本印象尤深。

一直不太爱读纯粹叙事式小说,昆德拉擅长哲理式的叙述,恰好对我的偏好。小说自“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将读者带入对于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思考中,轻与重,灵与肉。阅读小说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自昆德拉小说开始,懵懂的我们,开始一点点领悟到智慧的力量。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

最近重读一些作家的书。年轻时读书风卷残云,中年以后重读,也是一种反刍。杜拉斯是写绝望主题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小说中的“母亲”对于“艰难生活”总是怀着永不疲倦的极大热情,她不曾丧失过毅力和希望,那份忍耐近乎偏执的程度,与人深深震撼……一种天生天长的强大生命力始终支撑着“母亲”。杜拉斯式的叙事能力也是一流的,绵密细腻,如若一架老式织布机,经纬有序。这本小说仿佛有一个内在的隐题:一切都过去了,但是,一切都过不去。

小说基于这段经历:母亲在柬埔寨投资失败,买下的一块农田无法耕种,一家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小说中,母亲因没有收买地籍管理员,只能获得一块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她决定与租借地上的其他贫困农民一起,构筑一道抵挡大海的堤坝。这个乌托邦式的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一夜间,堤坝垮了。母亲想从头再来,但是找不到资金……希望与绝望,正是杜拉斯探索的永恒主题。

重读杜拉斯,幡然有悟,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骨骼,正得益于年轻时的大量阅读啊。

《红楼梦魇》 张爱玲/著

一般人读书以天算,我读张爱玲这本书一定要以年计。她写这书前后花去十余年,我是读一点,放一点,想起来拿起重头再读,总是读不到头。没有哪一本学术考据书,有她这么写的。一个人得多爱《红楼梦》,才舍得花如此大功夫,穿梭于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很难想象,一位作家的一部小说早已镶嵌进另一位作家的生命之中。那些繁琐的考据,细密的铺陈,简直是曹雪芹的血泪。《红楼梦》原本就是一个庞大芜杂的帝国,而张爱玲还要执意在帝国大厦的每间小屋子里绣花描摹,甚至不惜以工笔为每一户小窗描上花朵,连一丝皱褶也不愿放过,该是何等的爱。

《菰蒲深处》 汪曾祺/著

家里有汪曾祺不同版本的集子。随便拿出任何一个版本,都能读下去,妥帖,疏淡,自然,一如酷暑里门前的晚饭花,夜来收束花朵,翌日朝阳乍出,就都一起开了。湖南作家何立伟先生说过,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内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等,都是不朽的作品。老先生笔下的故事,总以散文式笔触娓娓道来,读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似与粗鄙的现世隔了一层帘子,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淡淡浅浅,有萦回之感,每读一次,便珍惜一次。

《边城》 沈从文/著

倘若没有了文学,我们将活得何等粗陋啊。是文学逐渐培养出我们内心的万千丘壑。苦夏读沈从文最相宜。沈从文的文字里深藏苦气,再嚼嚼,又有一丝丝甜,也是不朽文本的显著特点。《边城》里有水气,也是清凉之气。翠翠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祖孙俩以河为生,在风日里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自然之子。

小说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呈现出翠翠阴差阳错的生命悲剧,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的语言是独一份的,有着无与伦比的辨识度,读者沉浸久之,逐渐形成一种蛊惑的氛围,恰似湘西地区神秘的巫气。一方水土一方人,作为自然之子的他,笔下的浑融一气,恰好对应着山水自然的浑融一气。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著

纵然隔了一个多世纪那么遥远,但,契诃夫的作品重新消弭了陌生感,他仿佛与我们活在同一时空,一刻不曾走远。短篇小说一向以技巧取胜,可是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却像在读着“非虚构”文本,与人深深震撼:“还有一次我在火车站检查畜群,当时有一个牲口贩子不慎掉到机车底下,一条腿被轧断了。我们把他抬到急诊室里,血流如注——真吓人。他却不住地求我们把他的断腿找回来,因为那条腿的靴子里有二十五卢布,千万别弄丢了。”这是短篇《醋栗》的片段,读之心悸,契诃夫的悲悯与伟大正在于此。这位仅仅44岁的天才,却把自己活成了一颗永恒不灭的星辰。

《聊斋志异》 蒲松龄/著

古文言,向来消暑。苦夏读志怪,心为之静,字里行间似弥漫着瓜果的清新之气,凉而润,摒心静气逐字逐句逐段批阅——先囫囵读一遍,明白大概意思,而后再翻到篇末,一条一条对照注释,待彻底明白,再回头读一遍,一切豁然开朗。其中许多篇章语言、立意皆美,可当小品文摩挲。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张岱/著

大多数写作者,只能看见自己,尽管创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写的仍是自己。张岱不同,他不仅观照自己,也能看见别人。《金山夜戏》里,半夜起来打着呵欠揉着眼睛听戏的老僧;《西湖七月半》里,与“我”一般酣睡荷塘的知己;《湖心亭看雪》里,风中对坐,看亭前雪落,看炉中酒沸,看天,看云,看水,看小舟如芥的金陵公子等“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这是张岱的精致之处——我一向不喜欢将文章操弄得过分精致的人,少了浑然稚拙质朴。这样的一个人,于生活里、文字中似乎不曾有过破绽。我读他,是想破一破现实生活的混乱无序,仅此而已。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坂本龙一/著

坂本龙一是我喜欢的音乐家之一。“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在那一天来临之前,音乐家有些话要说。本书是继回顾幼年至57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足迹并将之遗赠给未来的一部自传。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这句话来自于《末代皇帝》电影的结尾,小说原作者保罗·鲍尔斯登场说出这句话。电影拍完不及十年,鲍尔斯便离开了人世。坂本龙一发现自己患癌,也开始了与病魔共生的日子。人,作为自然之子,注定抗不过自然规律,我们一次次学会顺应,包括对于死亡的学习。是的,无数未知的到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包括死亡。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