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亩均论英雄 改出新天地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8-04 07:46:08

用地从30亩变为40亩,迁出城市建成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对于威胜利工程有限公司来说,腾挪的空间让他们敢于投入智能化设备产线,稳定延续企业效益。而原先的用地,则可以用作城市建设。从2016年开始,合肥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通过措施激励和差异施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开展低效土地、低效企业、低效厂房处置工作,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及土地集约利用,有效推动开发区高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速度、绿色创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厂区搬迁后,增强了在经开区进一步投资发展的信心。”威胜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马春轶7月27日介绍,今年6月21日,该公司搬迁后建设的智能化新产线顺利投产。

该公司由瑞士VSL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合肥四方交通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8月合资设立,注册资本186万美元,初期项目位于合肥芙蓉路北、宝塔路西的民营园,占地30亩,总投资180万美元,主要从事桥梁预应力后张法群锚、附属部件及相关设备,桥梁结构塑料橡胶制品,系统模板,预制挡土墙,岩土锚等制造、销售和安装。企业连续多年税收超千万,连续3年亩均效益评价均为A类企业。

“原来的老厂区周边是医院、小区,随着城市发展,大货车运货都不方便了。”马春轶说,同时行业的转型升级,威胜利也需要将产线升级成智能化的,但老厂区的诸多限制让他们“一直有顾虑,不敢投资建设”。

2016年,合肥经开区在全省率先提出“亩均论英雄”,建立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2018年12月,威胜利提交收储申请,退地外迁,土地由合肥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为协助企业外迁,经多轮筛选、协调,合肥经开区创转升办与投促局及建发局最终选址合肥紫石路南、月台路以西原力邦合信(40亩)用地。当时,力邦合信项目因募投资金失败、订单流失已向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申请用地退回。在充分沟通和实地查看后,2019年8月,威胜利与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新厂区投资协议,投资建设年产400万孔锚具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包括新建厂房及生产辅助设施,搬迁现有生产线,新增数控机床等生产设备,从事桥梁建筑、LNG储罐和风电塔等预应力锚具产品研发、生产及施工,达产后,年产值1.3亿元、税收1370万元。2022年3月,威胜利公司紫石路厂区正式开工建设,并同步启动了搬迁工作。7月20日,该公司芙蓉路收储地块30亩完成净地交付。

“威胜利退出的土地,下一步计划作为城市服务设施用地,增添和补充更多服务功能。”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徐向东介绍,威胜利是该区企业土地“退二进三”和“退二优二”的典型,不仅让企业自身发展得到更大空间,也使得合肥经开区建成区城市发展得到更多空间。

一企多策 盘活低效用地

除了搬迁获得新发展空间,低效用地的盘活,也是区域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关键。徽商集团下属3家企业在合肥经开区有3宗项目用地,总计89.55亩,分别位于合肥市丹霞路北侧(11.75亩)、方兴大道南侧(48亩)和天都路东侧(29.8亩),均属于低效工业用地。《合肥市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出台后,经开区依据行动方案精神,与徽商集团就3家低效企业按照“一企多策”处置模式达成了共识。

丹霞路北侧11.75亩项目用地,隶属徽商集团下属的安徽省化轻工总公司。项目用地由经开区整体收回,土地收回价格执行合肥市现行工业用地最低价(25.6万元/亩),土地收回协议已签订。用地收回后经开区有意结合周边工业用地,整体规划打造新型工业园区,提质增效。

天都路东侧29.8亩项目用地,隶属徽商集团下属徽商物流公司。徽商物流公司结合自身优势,新增投资1.6亿元,建设中央厨房综合物流基地项目,新项目已与经开区签订投资协议,近期开工建设。

方兴大道南侧(48亩)项目用地,隶属徽商集团下属合肥天恒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天恒肉食公司以经开区产业发展为导向,计划通过与战新企业共建/定制模式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围绕经开区战新产业强链补链,转型升级。

“‘一企多策’处置模式,通过创造性开展‘三地联动’工作,既收回低效闲置土地,又达到了土地节约利用最大化;既增加新投资,又达到了亩均效益最大化;既盘活低效用地,又达到了战新产业强链补链最大化。经开区将继续以低效土地、低效企业、低效厂房的积极处置为抓手,助力全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徐向东介绍。

政策指引 创新管理

7年来,实施“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让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在全国200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中,合肥经开区晋级第六位、中西部首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6亿元,总量居合肥市第二位,发展增速居合肥市第三位。

徐向东介绍,2016年1月,合肥经开区出台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465行动方案”,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性安排。2016年12月进一步出台了《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并于2020年予以修订和完善,在全省创新性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力争在内涵提升和集约集聚上求发展,在“亩均产出”上做文章,走出一条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和效益的转型升级之路。

自2016年起对企业分类实施差别化措施,合肥经开区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建立起“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激励机制、倒逼机制和服务机制。该区支持A类企业加快发展,给予土地使用税、担保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一次性财政奖励政策扶持,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用电、用水、融资需求;对B类、C类企业实行财政、融资、用地、项目等方面差别化措施,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并购重组,引导企业腾出空间资源。

同时,针对低效用地处置,该区对未履约项目加强监管,联动执法综合整治低效企业违法建设违规租赁,引导优质企业收购和租赁低效土地,与法院联动推介招商或国有平台参与低效土地竞拍再利用,支持异地重建从而让土地增值和企业发展双赢等。如:支持日立建机科学规划产能,退低进高,收回日立园区土地724亩,引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龙讯半导体等战新龙头企业;如支持雪祺电气收购兼并邻近公司的100亩低效用地和厂房,建设70万台对开门大冰箱项目;引荐海尔盘活济钢日力327亩低效用地,建设海尔300万台滚筒洗衣机和150万台商用空调及海尔产城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引荐江淮大众汽车加快盘活周边1500亩用地。

2016年~2021年,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7.8%,亩均营收年均增长24.5%;亩均利润年均增长13.8%。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44%;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年均增长12.1%。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盘活低效用地8000余亩。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李长龙

(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