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硅谷,回答风的召唤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8-25 07:47:10

  8月24日,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的华米科技生产的各类智能手表。记者 徐旻昊 摄

  8月24日,航拍的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记者 徐旻昊 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从哪里来?从变革与开放的实践中来,从拥抱变化、求解问题的担当中来。

  与合肥市城区相连,远远地,科大硅谷已拓展至西部丘陵地带。碧波荡漾,绿地连绵,从蜀西湖北岸极目望去,能看到大蜀山高耸的峰峦,还有合肥量子科学中心那“H”型设计的逶迤与延展,如同河流般的青影,隐入碧绿的湖水中。

  这里是合肥技术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这片希望的田野,应和风的召唤,这风,来自科技革命大潮卷起的波峰,来自中国产业升级汹涌的浪尖,来自安徽创新旗帜铺展的气流。短短几年间,这里“长”出一个繁华现代的国际化城区,长出一片自信自立、自主创新的科研与产业雨林。

  

  走出地铁4号线“科大先研院站”,经过邓稼先路、云飞路和创新大道,一路听着关于科大硅谷的情况介绍,我在脑海中勾画着“谷”的幽深、阔大以及元气淋漓的创新气象。沿途看见中国声谷、中国网谷、中国肽谷、中国环境谷、中国安全谷,它们散发的合肥高新气质,仿佛是硅谷森林的一种索引。

  多年的积淀后,合肥在基础测绘、卫星遥感以及重大工程方面已拥有海量数据储备。空天信息产业园依托科大硅谷、未来科学城以及卫星总装测试基地,将这些数据与各领域应用信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成为空天信息产业大体量的孵化器和集聚地。

  “生产要素的变化,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谁拥有数据,谁就有发展先机。”从卫星制造及测运控,从软件平台到数据产品、数据应用和推广,协同快速发展的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如一望无垠的林海,郁郁葱葱,蔚然而深秀。

  科大硅谷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科学装置区、成果转化区、科学家小镇、科学服务区、科学岛、中国科大国际校区紧密相连,汇聚10万科创人才、超万家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超50家,充满盎然生机。

  在中国声谷,语音智能发展蹄疾步稳。来自激光领域深科技的全色光显,就是从这里走出,为北京冬奥会装上“雪屏幕”,以超高亮度、超高清、超大面积全色显示,在上千平方米的白雪上播放各种精彩视频。

  云飞路以别样的方式,记录着科大硅谷的发展。宽阔的道路两旁,有一批量子领域龙头企业。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盾量子……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一朵朵量子之花竞相绽放,勃勃生机随着这条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蔓延、浩荡。

  二

  芯片,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智能产业升级,几乎每个现代工业品,都离不开芯片。

  在科大硅谷,中安创谷是第一批建成的创新园。当初,君正科技的30多人团队从北京来肥创业时,园区内的创新公寓还未开建,他们晚上索性就睡在食堂。如今公司研发大楼拔地而起,周边是鳞次栉比的知名企业标识和蒸蒸日上的现代化园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田野。

  甫创之初,君正科技把突破口选在新兴的民用消费类市场,走自主创新之路。民用消费类市场分散、碎片化的特点,要求芯片公司在时间、精力、研发等方面投入更多。“在企业最艰难时期,各方面扶持政策帮助我们度过严酷的冬天,走出痛苦的困境。”公司负责人说。第二年,公司就成功流片了第一颗芯片,这在设计领域堪称“奇迹”。而后,是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

  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园,是撬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支点”,总面积约2000亩,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从晶圆到芯片,必须经过研磨、抛光、光刻、金属化、打点、刻片、装线、打线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和流程。行走园区,在了解芯片产业崛起的细节中,我触摸到科大硅谷发展中历经的重重磨砺。

  没有哪一条前行的道路是平坦的,尤其是半导体行业。“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破除发展瓶颈,必须提升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制造能力。”这是科大硅谷厚植于岁月深处的初心和共识,他们始终谨记国家交付的使命就是“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合肥是国内第一大家电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其汽车产业、LED照明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对集成电路产业都有着巨大需求。这无疑让科大硅谷在高度竞争的芯片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围绕“卡脖子”领域,科大硅谷着力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特色芯片产业板块,逐渐集聚起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科大硅谷与本地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大推进了区域共融发展。

  科大硅谷产业规模的快速壮大,让人们见证了它在市场方向上的惊人力量。现在,合肥已拥有集成电路企业约35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年产值达400亿元,被列为集成电路产业全国重点发展城市,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步入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展示馆,科创成果琳琅满目:车规级控制芯片,可控龙芯计算机及操作系统,大口径超光滑表面光热显微测量系统……

  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垄断,科大硅谷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三

  凌晨4点的科大硅谷是什么样?怀揣梦想的合肥北斗人看到很多次。

  “为什么起得那么早?”

  “是没睡。”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布满血丝。

  2022年10月15日,北斗无人收割机在凤阳县小岗村500亩稻田上进行秋收作业;与此同时,北方雷科和安徽省农科院拟建的霍邱县“再生稻无人农场”,随机进行机械实收测产,千亩高产田亩产超过500斤。“一种双收”,为环巢湖“冬闲田”粮食生产探索路径。

  这是基于北斗的无人农场管理与服务实景:高精度定位,实时进行四情监测、农机无人驾驶、变量施肥打药、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农场生产过程,是实现“耕种管收”全自主作业的一种崭新生产模式。

  公司总经理李健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依托团队原有技术积累和成功经验,来到合肥创业,开启新梦想。让他意外又惊喜的是,安徽各界对北斗项目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一种缘分,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感。”提起当年往事,李健难掩激动心情。

  在公司初创和发展瓶颈期,压力前所未有。公司持续投入自主可控北斗核心基础元器件的研发,开发的北斗多模芯片,成功应用于智能手机、车辆、手持等专民用领域和相关军用领域。

  为抢占科技制高点,针对市场应用,公司研制出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芯片、模块、终端等系列产品,并同步研制出北斗三号短报文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开展了基于北斗的“三江一湖”精细化管理、绿色矿山安全监控、畜牧产品溯源、无人农场监管与服务项目,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2022年3月,开启北斗信息安全量子加密技术的研发。

  走近安徽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大数据平台,多元融合、天地一体的高精良定位服务、短报文服务、高分遥感服务,助力安徽农业、水利、矿山等“一张图、一张网、一个数”建设,为各领域北斗系统应用提供完备、可靠的支持保障。

  带领着合肥北斗人,李健又开始思考,如何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借船出海”,开展北斗海外应用与推广工程,助力北斗产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实现“中国的北斗、一流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从行业到大众,从生产到生活,高可靠、高精度位置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合肥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我看到一种全新的数字底座,从远阔山河到人间烟火,地球上每一刻的变化,都被数字地球忠实记录着。

  激发创新潜能,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前沿成果“沿途下蛋”。科大硅谷营造适宜的阳光和温度,为创业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这种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专班”模式,有助于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淬炼了科大硅谷“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金字服务招牌。

  科大硅谷始终以科学规划来引领,让城市品质与高远发展的蓝图相呼应。因为一种信念、初心和使命而汇聚成激荡蓬勃的创新高地,从中可看出大科学城引领未来的辽阔和深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依托“国之重器”集聚全球科学家近2000名,以各种形式在合肥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138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52人。创新策源地的活力不断累积,持续释放。

  

  场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航标。科大硅谷基于市场规则的“快速”和“爆发”,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把场景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过程之中。

  “全域场景,合创未来”。科大硅谷重点推进具有突破性的场景开放,给予前沿技术研发所需的大量真实数据、产业资源,形成数据驱动的商业闭环,促进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零重力飞机”是一家院士领军企业,这棵“新植之树”,快速成长为新物种企业,在数字化大潮的滋养下,更加根深叶茂。

  “创意、小切口、爆发、新治理。”围绕高效产业、幸福社会、智能城市、绿色生态、新型消费、数字底座等六类重点应用方向,科大硅谷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让创新思想在这里碰出火花,多元生态在这里交融汇聚,前沿技术产业化加速落地。

  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是安徽省首个政企联合打造的必须抢占的关键赛道。“羚羊码”,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汇聚应用、专家、服务商三大资源中心,全面对接企业“研产供销服”各类需求,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

  科大硅谷在大学—产业—政府—资金的聚合中产生聚变,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各种要素快速流动,迅速组合,不断循环往复。仿佛一片森林,除了参天巨木,还有不断努力生长的小苗,新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其中的一些,也必将成长为日后的大树。

  一场雨后,科大硅谷天更蓝,水更清,城湖更美。

  阳光下,绿树掩映,百花盛开,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事高新专班工作的园区朋友对具体的科创平台、产业如数家珍,随口道出墨子号、祖冲之号、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和“九章算术”“人造小太阳”等术语。这些,已是合肥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我一路边听边看,这里的故事与传奇是与科技创新一起被讲述的,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来到蜀西湖边,看着开阔的草地,我内心惬意。花开朵朵,姹紫嫣红,绚丽而美好,正如科大硅谷的现在和未来。创新如同阳光,滋养着这里的一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