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是“五脏俱全”的袖珍公园。漫步芜湖街头,每隔一段距离就能遇见健身步道、风雨廊亭,或者是儿童乐园、体育设施。这些散落在芜湖市各个角落的“口袋公园”是利用拆迁腾退地、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和现有绿地等城市碎片空间而打造的。芜湖将每个打造好的“口袋公园”都冠以“芜小园”的名字。
紧临芜湖市第十二中学的“芜小园•晨曦园”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原来的绿化品质较低,只有一些稀稀疏疏的树木和草地。改造后的“口袋公园”开辟了园路,布设了风雨廊架和休闲椅。焕然一新的面貌受到前来接学生的家长的喜爱。
2022年8月芜湖市“口袋公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芜湖市城管局统筹,各县市区、开发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共同参与。芜湖市为此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行动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分批次、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建设工作。当年,芜湖共建成50座“芜小园•口袋公园”。
芜湖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口袋公园”建设破解了城市绿化用地不足、城市边角空地改造难触及、大规模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整合资源,以小投入实现大效益。今年,芜湖市还将继续建设50处“芜小园”,全面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 “15分钟城市绿色生活圈。”
与“芜小园•晨曦园”“芜小园•志喜园”一样,今年8月,新建成开放的芜小园•青山园,位于芜湖北京西路与青山街交叉口,紧邻城市主干道,面积约1550平方米。
此前,这里是一处老的街头游园,原有场地绿篱满铺,场景过于密闭,缺少植物多样性和植被层次感,视觉效果不通透,路面铺设的面包砖一下雨非常湿滑,游园体验欠佳。
在今年的“芜小园•青山园”建设过程中,为提升景观效果,园林部门在合理保留场地内长势良好的上层木的基础上,对长势老化的下层木进行整理更换。新种植的晚樱、红花檵木球、亮晶女贞球、茶梅、韭兰、黄金菊、翠芦莉等,在延续原有场地的植物景观风貌基础上,绿化品种更加丰富,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季季美景。整体视觉效果美观通透,和路旁人行道自然衔接,十分流畅。
此外,芜小园建设时,还对园区内老旧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增设了两组石桌椅,方便游人休憩,对老旧的长廊廊架进行翻新改造,修复玻璃顶。对原有陶土砖园路面层拆除,改为红色透水沥青园路,提升居民游园的舒适度,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场地的亮化设计,安装各种造型美丽的特色景观灯,让晚间园内从漆黑一片变得亮堂起来。别出心裁的还有立体绿化的设计,园内通过设置立体绿化花墙,栽培攀爬月季,明年春天盛花期有望形成花墙打卡点。
据悉,“芜小园•青山园”内还计划增设一系列健身设施,更好满足周边居民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青山园建成开放后,大家都喜欢进来看看、逛逛,和以前的街头游园比,档次更高了,景观也更美了,最受益的就是我们老百姓。”周边小区居民说道。
据了解,芜湖市的每一个“口袋公园”在建设之前都会在市级主流媒体上公布建设计划,线上征集市民关于口袋公园选址、命名和设计方案的建议,就公园的功能和特色征求民意。同时,还会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确保建设成果为民惠民。根据市民需求,芜湖在“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大多会增设体育健身器材和便民服务设施,推动游园绿地由单一的绿化功能向景观、文化、休憩、生态、康体等复合功能转变升级,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和人文属性。此外,为降低公园后期养护成本,提高植被成活率,香樟、乌桕、水杉等芜湖乡土树种也成了口袋公园里的“常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