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特别策划|皖籍工匠飞越万水千山 为海外电厂“问诊”、传授“清洁用电”高招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9-12 17:24:07

◆钻进电厂锅炉抢修,温暖杜尚别的冬天

坐标:塔吉克斯坦

再过一个月,有着“高山国”之称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别即将迎来供暖季。相对于以往的冬天,杜尚别居民今年可能会迎来一个更温暖的冬天,来自安徽皖能运检的155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该城市的杜尚别2号电厂机组设备进行检修。“虽然检修任务量大、时间紧迫,但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任务,让杜尚别50万居民有一个温暖的冬天。”承接本次项目的安徽省皖能电力运营检修股份公司负责人周治才说。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电厂效果图

“一带一路”催生杜尚别2号电厂

打开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地处亚欧大陆的最深处(中亚东南部),北邻吉尔吉斯斯坦,西邻乌兹别克斯坦,南与阿富汗接壤,东接我国,首都是杜尚别(杜尚别在塔吉克语中就是意为“星期一”)。由于其境内多山,超过国土面积的9成,所以也有“高山国”之称。帕米尔高原的群山环绕着它,阿姆河从中穿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历史更与它紧密相连。据悉,早在17世纪时,杜尚别成为丝路上一处重要的贸易据点。

因为地形因素,塔吉克斯坦水力资源丰富,但冬季河流枯水期电力供应紧张,早先甚至不得不实施国家统一限电的政策。对于冬季黑夜时间长达14个小时的杜尚别而言,缺电、供暖不足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一块心病。“这种状况一直到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电厂建成投用,才得到改观。”据皖能运检股份公司的负责人周治才介绍,杜尚别2号电厂是我国和塔吉克斯坦合作的典范工程,也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全部使用我国设备,并由我国运维队伍保驾护航的火电厂。

2011年,塔吉克斯坦政府与我国电力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并于2012年10月正式开始建设杜尚别2号电厂,以解决冬季电力供应问题。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对塔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塔总统拉赫蒙共同出席了该电厂一期工程竣工点火暨二期工程开工奠基仪式。据介绍,杜尚别2号电厂总装机容量400MW。其中,一期2×50MW机组于2014年9月竣工投产;二期2×150MW机组于2016年12月竣工投产,集发电和供热为一体,年发电量可达22亿度。该电厂建成后,塔吉克斯坦正式告别了20年电力紧张的历史,孩子们不再坐在冰冷的教室内读书,杜尚别也告别了夜晚即拉闸限电的被动局面。

如今,该电厂能满足塔国首都杜尚别70%的电力负荷需求,同时可为当地50多万居民提供冬季供暖,供热面积可达430万平方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为当地培养了许多电力行业佼佼者。

皖能工作人员在电厂

飞越7000多公里为电厂“问诊”

2023年1月,一场极寒席卷中亚地区,杜尚别室外温度一度降至-50℃,极端天气造成杜尚别1号火电厂、西部供暖锅炉相继停运,杜尚别2号火电厂的稳定运行成了塔政府关心的焦点。虽然电厂早有预案——给露天设备设置了层层保温防护,但也难抵极寒。4台锅炉本体、辅机设备大面积上冻。电厂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检修人员冒严寒昼夜保设备保生产,将设备化冻、增加保温、增加电伴热。经过一周时间,现场4台机组安全稳定度过持续一周的极端天气,供应的热水入户温度不低于70℃,确保了当地供电供暖。

随后,皖能运检股份公司承接该电厂一、二期共4台机组的消缺性检修项目,并迅速组建项目部,统筹谋划,科学配置资源,调配155人组成的精干检修力量,飞越7000多公里抵达塔国开展检修工作。“本次检修工作主要包含98个大项的检修任务,涵盖了汽机、电气、锅炉、热控、化学、金属检测等诸多专业。”据周治才透露,此次检修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即将到来的供暖期,整个机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7月18日,皖能运检的首批人员抵达电厂,立即就开始现场作业。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细致地梳理4台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制订完备的检修方案。“整体的检修难度不算太大,但由于电厂建设年代久远,需要更换的部分零部件在当地没有货源,需要从国内寻找替代品,可能会对检修工期有一定影响。”周治才告诉记者,为了给电厂设备做一次完整的“全身体检”,工作人员甚至要顶着当地40多度的高温钻进锅炉,“锅炉里有的地方比较狭窄,仅能容一个人勉强爬过。一个班次40分钟下来,每个人都汗流浃背。”

锅炉换管需要焊接,在一些无法钻进去的地方,需要用镜面焊接。“这种焊接方式非常考验工作人员技术,只能通过镜子看到焊接部分,然后进行‘盲焊’,最终要让焊接处和管道保持一样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周治才告诉记者,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皖能运检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充分做好检修资源调配和安全保障。“总部和项目部每周召开一次视频协调会,前后台联动,及时解决检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给予远程指导;项目部每天召开专题协调会,做到事事有措施,件件有着落,大大加快了检修进度。”截至目前,所有检修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有望于9月20日提前完成此次检修任务。

皖能运检高效、优质的检修服务也得到了电厂和当地人的认可。“工作之余,他们也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品尝当地特色的牛肉汤、烤肉串、手抓饭,甚至还邀请过为塔吉克斯坦总统烧过菜的厨师亲自下厨。”周治才告诉记者,当地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对中国菜也非常喜爱,一家由中国人开的名为“中国红”的饭馆经常满座。

◆飞越万水千山,传授“清洁用电”高招

坐标:乌兹别克斯坦

7月份的乌兹别克斯坦天气格外的炎热,白天最高气温一直保持在45℃以上。当地时间7月26日上午10时30分至27日凌晨4时30分,皖能运检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项目部冒着高温炎热天气,历时17个小时,顺利完成乌兹别克斯坦项目AIS第一阶段倒送电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业主人员进行培训,并在电厂调试期间为业主人员提供运维技术指导。”皖能运检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项目部的负责人郑书怀说。

中方正在调试机器,并向塔方人员讲解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干旱的国家,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占据了大部分领土。近年来,随着该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供应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该国打算利用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1500兆瓦燃气联合循环独立发电项目便是一个高效绿色节能环保的项目。”据郑书怀介绍,该项目是目前中亚最大的燃气联合循环电站,也是“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整个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采用目前世界上燃烧温度最高、单体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H级燃机,同时采用‘废水零排放’方案(引自锡尔河的水在进行循环使用后会进行净化处理再排放),在高效绿色节能环保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悉,该发电项目的主体是新建一座9H.02级联合循环燃机电站,机组全厂净出力为1561.185MW,电站主燃料为天然气(无备用燃料),使用年限为25年。项目建成后,每天可为当地电网提供3600多万度电,项目装机总量占乌电力装机总量的8%,可满足近百万人用电需求。整个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后可为当地带来近千个工作岗位。

“我们此次负责的项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组织协调厂家对业主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培训情况编写培训总结,各专业运维规程的编辑;二是配合调试,并在调试期间为业主人员提供运维技术指导。”郑书怀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皖能运检股份公司承接的第一个海外重型燃机运维指导项目,也是公司在中亚的第一个项目。项目部自成立以来,一边收集该厂各设备资料,一边到现场查看设备系统,详细了解掌握现场设备系统知识,同时有序组织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最大的障碍可能是语言问题。”据郑书怀介绍,项目执行前期,由于厂家培训师英语水平达不到业主单位要求,培训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部管理人员多方奔走,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最终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保证了后续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方人员和塔方人员在现场交流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电厂的工人大多使用当地语言,项目部又未能配备足够多的翻译,“所以,很多情况下,在现场指导大多用‘肢体语言’来完成工作沟通。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人。”郑书怀告诉记者,因为培训时间有限,当地工人们每一次培训都很认真地听讲、记录。除了工作上的交流,平日里工作人员到当地购物,也会用上各种“肢体语言”。“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见了面打招呼甚至会说‘你好’。”让郑书怀印象最深的是,此前有位从国内来帮助乌国建设的工作人员,“可能是因为相处时间久了,得知他就要回国了,还特地跑来送别,场面十分感人。”

经过项目部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1500兆瓦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厂区倒送电工作已在上月顺利完成。按照计划,该项目后续共用系统调试及1号燃机并网发电将很快到来。

据了解,除了上述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皖能运检股份公司近些年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海外项目拓展模式,已陆续进入包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约旦等十几个国家,从事电厂运行维护检修服务业务,帮助沿线国家进行电力人才培训。不但受到了绝大多数海外业主方的高度评价,也实现了海外电厂投资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商、公司和员工的共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通讯员 胡丽燕 文/图)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