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传统村落】永丰村:离开与归来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9-24 16:46:02

在风景秀丽的太平湖北岸,永丰村静静伫立在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是黄山区唯一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首批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永丰村是文坛巨匠苏雪林的故乡。1915年,18岁的苏雪林“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从这里踏上求学路,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后来,她的路越走越长,越走越远,家乡却一直在她的梦里。

在散文《家》中,苏雪林曾写道:“家,我并不是没有。安徽太平岭下有一座老屋,四周风景,分得相离不远的黄山的雄奇秀丽,隐居最为相宜……”

故乡“岭下”

东与泾县厚岸乡交界,西与青阳相邻,南与广阳乡接壤,永丰村素有“鸡啼狗叫听三州”之称。永丰村三面环山,松川溪从村西北至东南呈月牙形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块,形成天然水口。

到永丰村那天,一直在落雨。希贤桥、永丰古牌坊群、希范堂、海宁学舍……烟雨迷蒙,云出于岫,人仿佛身处水墨山水画里。

今日的永丰行政村由卓村和岭下村合并而来,村里人以曹、杜、苏三大姓氏为主。相传,曹姓是汉相曹参十九世孙曹沛的后人,杜姓为唐代诗人杜荀鹤后裔,苏姓就是苏辙的后人。

苏雪林是苏辙第33代后裔。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浙江瑞安,家里五个孩子,她排行第四。因为是女孩,苏雪林的求学路颇为坎坷,从私塾辍学后,她只能通过叔叔、哥哥带回来的图书与报刊,了解正在巨变的世界。

1914年,父亲因工作迁居安庆,经过叔叔再三劝说,苏雪林得以进入当地一所小学读书。但很快,她又与母亲回到岭下村,中止了学业。1915年,经过拼命争取,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开启了求学生涯。

1919年,苏雪林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书,并因出众的文学才华逐渐崭露头角,“安徽才女苏梅”的名字在京城盛传。1921年,苏雪林赴法留学。1925年春,因母亲病危,苏雪林不得不辍学返回岭下,陪伴母亲,并遵从父母之命,从这里出嫁,嫁给了张宝龄。

永丰乡文保员汪家平老人告诉我们,张家原籍江西,举行婚礼时在村头租了房子,苏雪林从村尾嫁到村头。今天,苏雪林故居依然保存完好,门前是新塑的苏雪林像,她依然是年轻时的样子。

隔松川溪,苏雪林故居的对面是海宁学舍。海宁学舍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阁楼式建筑,占地仅有116平方米,小巧精致,楼上楼下均使用砖木砌筑隔间,装上雕花格子门窗,着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苏雪林在永丰时,经常在海宁学社读书、弹琴、作画。

古居悠悠

永丰村保存有丰富的古建筑,由村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鳞次栉比,古意犹存。进村不远就是苏氏宗祠,三进五开间,高大开阔,气势威严,但无论是坐南朝北,还是描金彩绘、寝殿楼上伸出的耳房,都与传统古徽州祠堂风格迥然不同。

在《我幼小时的宗教环境》一文中,苏雪林曾忆起苏氏宗祠。“在我故乡那个地名‘岭下’的乡村,苏姓族人聚族而居,已历数百年。村中有一座祖宗祠堂,建筑之壮丽为全村之冠,祠中供奉着苏氏历代祖宗的牌位,每年冬至前夕为阖族祭祖之日,牲醴极为丰盛,直到元宵过后,祭礼始告完毕。”

祠堂墙壁上,“忠”“孝”“节”“义”四个墨书大字锋利刺目。汪家平老人告诉我们,旧时祠堂大门平时不开,开门必是要审案,“有理无理,先打二十鞭子”。

祠堂第三进前有石狮栏杆,镶嵌着青石浮雕,雕刻着飞禽走兽,姿态各异。在梁上轩下和斜撑雕刻有双狮戏球、人物故事,为皖南地区仅见。苏氏宗祠是徽州古祠堂中带有江淮、淮北地区古建筑文化特点的古建筑,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917年,永丰岭下村遭土匪劫掠,纵火焚烧房屋,苏氏宗祠部分被毁。永丰村走出的徽商巨擘苏锡眉在短时间内高规格重建,苏氏宗祠才得以重现辉煌并保存至今。

永丰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还是清代抗法英雄杜冠英的故乡,其故居希范堂是永丰村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希范堂是一座印玺型宅第,除了前堂后室,还有更楼、后花园等附属建筑,整栋建筑豪华庄重,是清末建筑精品。

希范堂处处精致。堂内的斜撑、雀替、梁托上都雕刻着龙凤、狮子等飞禽走兽和花草图案。门板上精雕着家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惠者不倾,择交者不败……”每一扇门板内容不同,字字句句都是训诫子孙的警语箴言。踩着狭窄的木梯上二楼,向阳一面,全是雕花木窗。八仙法器、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雕工精细,美轮美奂。

杜冠英不仅勤政爱国,功勋卓著,还为人谦厚,经常周济贫苦,备受乡人敬重。他病逝后,魂归故里,就安葬在希范堂不远处。

在永丰村口,复建后的永丰村古牌坊群依山傍水,古朴厚重,是规模仅次于歙县棠樾古牌坊建筑群的皖南第二大古牌坊群。其中第二座“忠义坊”是光绪年间为表彰岭下“苏百万”苏成美而建。

苏成美是苏锡眉的祖父,一生不仅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还乐善好施。赈灾、修庙,屡次捐资。每逢有族中子弟外出赶考,他常常资助旅费。

除了忠义坊,永丰村古牌坊群其余四座牌坊都是节烈坊或贞节坊,均建于清代晚期。不管是“冰清玉洁”还是“流芳千古”“德协坤贞”,背后都是旧时徽州女人的一生凄苦,无限禁锢。

昨日今日

行走在永丰村的纵横阡陌里,脚下是青红两色石板铺就的古道,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从昨天走到今天。

近年来,黄山区不断加大对永丰村的保护力度,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上不断探索。随着“百村千幢”、“徽保”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苏氏宗祠、希范堂、五福庙、海宁学舍等古建筑焕发新生。

黄山市黄山区文物事务中心主任周洋介绍,近年来黄山区整合永丰村名人故居、徽商、传统建筑等文化资源,整治村庄、河道,恢复半月塘,维修五福庙,重树牌坊群,新建绿道步廊、广场、旅游接待设施,规划建设居民新村。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永丰村绽放出绚丽芳华,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返乡,也吸引了更多的外乡人流连忘返。去年,村里引进了太平湖峡谷漂流项目,连续两年运营不错。暑假里,永丰村多了孩子们的欢笑声,石板古道上,不时有拍照的游客。

周洋告诉我们,黄山区还启动了“文保开门”计划,首批11处文保单位在周末面向社会开放,永丰村海宁学舍、苏氏宗祠都在开放名单中。“未来我们还计划逐步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开放范围,让更多的游客感受永丰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雪林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个她曾经拼命走出的山村后来多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在自传体小说《棘心》里,苏雪林曾这样描述:“我们在岭头上便望见我们的家,白粉的照墙,黑漆的大门,四周绿树环绕,房子像浸在绿海中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苏雪林山水》,收入75幅美术精品,笔力之深厚令人惊叹,画中的依然是家乡的风景。

1998年,102岁的苏雪林又梦见了母亲,回家的念头愈加强烈。她哀求情同母女的学生:“求求你,带我回一次家吧。”

苏雪林回家了。1998年5月26日,她经合肥、芜湖后抵达故乡永丰村,圆了归乡梦。阔别60多年,她受到了家乡亲人的热情欢迎。文保员汪家平参加了那次接待。“她去了苏氏宗祠,去看了荆乐堂,海宁学舍,一路流了很多眼泪。”从苏氏宗祠出来,家乡的年轻人用青竹做滑竿,抬起她的轮椅。

临走时,苏雪林告别故乡的亲人:“下次再来!”

这次是永别。1999年4月,苏雪林溘然长逝于台南寓所,留下遗嘱,骨灰安葬于永丰村其母墓旁。出走半生的女儿,终于回到了母亲身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杨菁菁/文 杨雪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