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将合肥打造成全球供应链金融集成服务基地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10-13 16:50:38

进一步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更好服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韧性,《安徽省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安徽省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若干政策举措》10月12日正式发布。我省将建设一批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培育若干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形成一批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向“网状生态”转变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供应链企业快速成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功能持续升级。但仍存在企业竞争力不强、数字化水平不高、产业协同性不足、物流集散效率偏低、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提出9大项、30条具体任务,明确我省要建立健全供应链双招双引机制,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成立省级供应链双招双引专班,制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供应链创新应用专项政策。组建供应链双招双引专家咨询团队,加强供应链协同对接。

聚焦重点提升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行动计划》明确,做优做强汽车首位产业供应链。顺应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等趋势,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向汽车、能源、交通运输、信息通信、金融、物流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转变。依托合肥、芜湖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布局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区。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出口中欧班列、海运通道,支持合肥、芜湖等地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运输先行先试,培育壮大滚装海运企业,开发国际远洋滚装运输航线,支持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在重点市场布局建设一批海外仓储和售后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

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产业供应链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大硅谷”和“量子中心”,构建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优化装备制造现有产业集聚区布局,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区入园,提高集群建设水平和集聚度,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夯实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我省将支持沿江地区建设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商品采购集散中心,依托芜湖港建设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储备基地。支持马鞍山市打造全国性废钢交易市场。支持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全国性中药材信息中心,争创国家级中药材物流中心和储备库。

构建冷链物流网络,《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合肥、蚌埠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集聚辐射功能,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园、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构建三级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同时,依托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班,加大外向型供应链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综合服务体系。

建设合肥综合性供应链枢纽中心

《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合肥综合性供应链枢纽中心,依托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重大枢纽,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促进专业化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航空货运公司、供应链总部企业加速集聚。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探索开发更多串联产供销上下游、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将合肥打造成全球供应链金融集成服务基地。

我省将加快实施合肥新桥机场东货运区、货机坪和新建跑道等扩建工程,完善危险品、冷库等专业设施,争取合康、合武高铁连入新桥机场,引入知名基地航空公司、大型货代企业,每年开通3~5条全货机航线。

我省还将建设芜湖大宗商品及航空货运供应链枢纽。依托长江水道,做大做强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争创马鞍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支持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引导芜湖港和郑蒲港联动发展,建设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和大宗散杂货集散中心,拓展港口腹地范围。

打造重要供应链枢纽,我省还将建设蚌埠江淮海联运供应链枢纽,建设亳阜宿农产品冷链和医药供应链枢纽,增强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货运能力,提升阜阳华源国家示范物流园服务功能,支持亳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广“主导产业+供应链”模式

大力发展供应链龙头企业,我省将在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培育一批行业龙头,认定一批省级供应链服务重点企业,打造供应链协同品牌。

《行动计划》明确,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供应链人才联合培养,支持与十大新兴产业及其供应链服务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实训(实习)基地。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验室、供应链高端智库。 

在深化供应链技术创新应用方面,鼓励供应链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快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

完善供应链配套体系,我省将发展供应链配套产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广“主导产业+供应链”模式,引导建立智慧型、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对供应链创新应用成效明显的开发区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

我省还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围绕供应链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供应链设施设备、现代物流快递分拨中心配套等重点领域,建立并动态调整重大项目库。

省级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奖补

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争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赋能全省产业特别是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还出台了《若干举措》,明确6方面、18条政策举措。

《若干政策》明确,支持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围绕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培育壮大冷链物流、外向型供应链、应急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统筹利用相关专项采用贴息、服务收费补助、基金等方式予以支持。

支持重点供应链枢纽建设,围绕补齐物流枢纽园区、航空货运发展短板,对物流园区建设、航班航线开通以及基地航空公司落户予以支持。对新获批的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分档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分别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

支持供应链平台化数字化,加大支持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场景拓展。我省明确,支持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对无人配送、共享云仓、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符合条件的省级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按项目设备、工业软件购置额予以最高10%的奖补,单个项目省级最高奖补500万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