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查湾村的祁门县老六安茶厂内,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茶叶的加工工作。当一片片茶叶经过一系列露茶、蒸制以及箬竹叶包装等特定的工序后,它们将进入装箱和打包等后续工序,装车运输至市场。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全县茶园共16万亩,且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拥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目前安茶核心产区位于芦溪乡境内,温度适宜,且茶园多分布于峡谷山地和大河沿岸,土质肥沃深厚,适宜茶树生长。
安茶的历史悠久。安茶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的“软枝茶”,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祁门县安茶制作至今还沿用了古法工艺,分初制、精制、陈化等几个阶段。安茶作为一款小众特种茶,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解暑作用,储存得越久价值越高。
祁门县芦溪乡老六安茶厂负责人黄荣春表示,他从2005年起跟着黄山市级安茶非遗技艺传承人汪培权学习制作安茶。“当时村里做茶的村民很多,通常都是自行采摘茶叶进行加工,所以产量也很有限。”
2007年,黄荣春承包了查湾村初制厂,开始批量生产安茶。第一年产量就达到了三五十吨。2014年,黄荣春发现,由于全国乃至海外的订单增多,茶厂的生产量跟不上市场需要,于是黄荣春决定扩大茶厂规模,新建的茶厂于2015年投入使用,当年产量就达到了120吨。“现在,茶厂的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左右。”黄荣春说道。
“我们今年已经生产了50吨,销售额约500万,已经提前完成销售额。”黄荣春表示,除了生产和加工,安茶古法竹篓的包装形式也带动了芦溪乡竹子和箬叶副业,这几年,随着安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安茶篓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每年用这种小竹篓大概在20多万个,有一斤装的也有半斤装的,现在篓子单价在两到三块钱。”
据了解,芦溪乡仅安茶包装使用的小竹篓就需要60多万个,当地农民仅编织小竹篓年可增收100多万元。
芦溪乡党委书记叶青介绍,预计2023年安茶产量300多吨,新茶的产值约5000万。截至目前,芦溪乡安茶产业带动村集体创收达30万元。
近些年,随着市场起势,安茶产业稳步发展,目前芦溪乡登记在册的安茶企业共有13家。2021年全县安茶产量 40 万斤,并且茶叶生叶价格较往年上涨2元左右,产值达到 3200 万元;2022年芦溪乡安茶生产量45万斤,产值达 4000万元左右。茶民也因生叶价格逐年上涨收入增加,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安徽商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