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绿色航空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0-25 19:52:43

10月22日,“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绿色航空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电动航空分会、航电与空管分会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由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航空工业合肥航太等单位联合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卫红担任大会主席。

此次论坛紧密围绕“绿色航空”主题,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介绍了关于航空可持续发展的部署与战略;多位院士和专家从噪声与排放、飞行器设计、氢能动力、轻型结构材料、绿色机场建设等绿色航空关键领域作综述报告;民用航空局、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从技术和监管两个维度进行了新能源飞机专题交流。会议还设置能源与动力、智慧空管和电动分机三个并行分会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报告层次高,受到业内人士高度关注,200位嘉宾现场参会,近万人通过直播平台参与。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俊臣主持开幕式。张卫红院士,安徽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分别致辞。张卫红指出,航空业面临着清洁、智能、安全、创新等多方面挑战,需要全球航空界人士凝聚力量、携手共建绿色航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新技术在绿色航空领域广泛应用。此次大会是新冠疫情结束以来国际绿色航空领域召开的一次盛会,相信通过论坛搭建的平台定能为绿色航空发展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贡献更多专家智慧,探索出更加先进、可持续的航空发展路径。

国际数字创新研究与教育网络(INDIRE)创始人、国际绿色航空协会(以下简称:IAGA)发起成员Raafat Saade教授围绕碳减排的可持续性与绿色航空之路进行了报告分享。他认为,在通过绿色航空的道路上必须坚持航空技术创新、碳减排策略、航空专业教育与培训、以社会责任为中心、平衡创新与监管、全球合作。

国际民航组织(ICAO)航空环境环境保护委员会(CAPE)秘书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官员Bruno Silva从ICAO向成员国提供能力建设指导、分享信息和最佳实践等方面介绍了ICAO在推广SAF方面所作工作。据介绍,ICAO关于SAF可持续性认证的框架已投入使用;第三届ICAO航空和替代燃料大会(CAAF/3)将于11月20~24日在迪拜举行,届时将制定ICAO全球航空清洁能源框架;ICAO已于2022年6月启动了旨在帮助成员国开发和部署SAF的培训和支持计划。

航空航天协会国际协调理事会(ICCAIA)、国际民航组织永久观察员Dan Carnelly副理事长围绕ICCAIA促进可持续航空发展的战略和行动进行了分享。他表示,ICCAIA代表其会员协会覆盖的航空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益,已经成立五十多年,最大的会员是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协会(ASD)和美国航空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中国航空学会(CSAA)是新加入成员,欢迎中国的航空工业、中国商飞未来通过CSAA参与ICCAIA的各项工作。

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理事长,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Dimitri Mavris介绍了ICAS在解决航空最关键问题方面的举措,包括在其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设置绿色航空相关议题,鼓励各国航空专业组织将绿色航空设为优先工作领域。

无人系统规则制定联合体(JARUS)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国际组织与创新学院执行主席刘浩教授围绕无人驾驶航空器和绿色航空进行了报告分享。他指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UAS)在支持航空绿色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推进绿色航空,他做出三项呼吁,一是建立国际绿色航空非政府组织,在IACO等政府机构之外,提供一个国际公共论坛,持续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思想,同时作为绿色航空相关研究、政策制定和合作的中心。二是促进跨多学科合作,鼓励科学、技术、工程、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各领域专家共同努力,加强对话合作,确保为实现绿色航空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三是拥抱创新,类似UAS这样的解决方案将可为绿色航空做出重大贡献。

各国际组织负责人分享环节结束后,进行“绿色航空关键技术领域综述报告”。此环节分三部分开展,共邀请了9位国内外相关领域领衔的院士和专家作报告。

10月22日下午,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航空学会助理秘书长余策主持发布了“国际绿色航空协会(IAGA)倡议”。IAGA发起成员张卫红院士介绍了组织的成立背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Raafat Saade介绍了组织的职能;香港绿飞公司创始人许兴利先生介绍了组织的构成并发出邀请。IAGA由包括杨凤田院士、向巧院士、吴光辉院士、张卫红院士、冷劲松院士,国际航空研究理事会创建人Joachim Szordruch教授等国内外50名专家,以及北航、中国航空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共同发起,旨在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全球合作促进航空可持续发展”为愿景,通过学术交流、产业合作、评审与奖励、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航空领域以清洁、安全、智能和创新的方式发展。

此次倡议的发布,既是中国在承担绿色航空减碳减排责任方面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赢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绿色航空发展中更多话语权的一次成功实践。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