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启动了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为重点,在全省分4个批次开展。10月26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我省将逐步摸清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生物资源“宝藏”,到“十四五”末,基本摸清以大别山和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2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席峰介绍,通过调查,逐步摸清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生物资源“宝藏”,掌握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识别各地生物多样保护的薄弱环节,提出保护对策,有助于加强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此次调查是以县域为单元,开展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陆生昆虫多样性、大型真菌多样性、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七个方面的调查。
据介绍,本次调查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为重点,在全省分4个批次开展,目的是到“十四五”末,基本摸清以大别山和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2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等现状,完善区域物种名录,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及影响因子,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将形成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形成名录,发掘物种新分布和新记录,丰富我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库。“还将为科研监测提供基础依据。”席峰介绍,将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有代表性区域或代表性物种建立监测样区或监测站开展长期监测,推动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