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有片“无人农场” 旋耕、插秧、收割、灌溉全部无人化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11-16 10:00:36

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灾害防御、气象信息精准推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实现“体面”种田。11月15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走进肥西县丰乐镇新华村,探访总面积约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记者看到置身于田间的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充分感受到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气象为数字农业赋能

“今年7月,水稻正处于扬花期,有一天上午,肥西农垦运营公司给我打了个电话,准备协调开闸放水。”丰乐镇副镇长盛诚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挂掉电话后,他立刻打开“智慧气象”APP,显示未来三天将有大暴雨。“我赶紧回电话,对方说合肥只有小雨,雨量不够。”听完对方的解释,盛诚接着说,如今气象监测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之内,从数据来看,降雨量不仅足够且还需进行排水。“如果没有气象数据的支撑,提前开闸放水,今年一年的收成恐怕就白费了。”据了解,智慧农田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农田环境数据,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而气象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盛诚认为,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站在肥西县丰乐镇“小田变大田”示范区,记者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气象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雨量、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农业生产的准备工作。”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预测未来的降雨量,提前调整农田的灌溉计划,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气象数据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此,记者了解到,通过与包括土壤数据、作物生长等农业数据的融合,气象数据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决策支持。

  “无人农场”实现“云”种田

“示范区以前分布的有300多个自然田块,通过整合,变成了96块十几亩以上的标准田块。其中260亩实现了‘无人农场’,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从事田间作业。”丰乐镇党委书记吴丽君介绍,数字农业和智慧气象服务融合的示范基地是通过布设智能设备,利用5G网络、卫星遥感和北斗定位技术,可实现旋耕、插秧、收割、灌溉的无人化。“这些无人化作业与天气密不可分,非常感谢气象部门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数字农业各类解决方案提供了量身定做的全流程气象服务。”

以智慧灌溉为例,当接到水稻的高温热害预警或者灌溉指数农用天气预报信息时,就可以启动这个泵站。记者来到智能泵房前,门前张贴着“智慧农业调度”的介绍,屋后则是一片壮观的稻田。据悉,利用管道灌溉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电脑或手机的操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控制整个无人农场区的灌溉作业,既有效满足水稻生长最优水分需求,又大大节省人力成本。

“如今,我们这块农田里已看不到人头攒动的场景,利用智能化管控平台就能调度智能农机进行稻子播种、喷药和收割。”盛诚告诉记者,这些在一定程度让农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境,有效避免了恶劣天气引起的农业灾害,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形成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通讯员 孙毅博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