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动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省启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造种业强省行动,出口水稻种子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1;全省拥有农作物种子主板上市企业2家,位居全国第一。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加至12家,占全国10%,位居全国第二。
出口水稻种子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报告透露,我省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明显。2021年以来,全省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149个。全省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新培育出皖临白山羊畜禽新品种获国家审定,成为我省首个培育出的大家畜新品种,也是全国第四个肉用山羊新品种。新培育秋浦杂交斑鳜、中华鳖“长淮1号”、杂交鲂鲌“皖江1号”等3个水产新品种。全省建立4个地方性种苗技术标准,林木种子取得植物新品种权28个。
全省国家级制种基地(制种大县)增至5个,省级制种基地13个,落实制种面积近240万亩,年制种能力位居全国第四;出口水稻种子连续4 年位居全国第一。
祁门豆花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我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资源家底全面摸清,保护体系更加健全。据介绍,我省开展省、市、县林草种质资源三级联动普查。全省新收集并移交国家库的农作物种质资源5480份,超过国家任务数2160份、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庄红贡米、旌德芮枣、杨三寨神韭菜入选全国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
依托省农科院建设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目前,中心库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验收。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建设国家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目前正开展仪器设备调试。连续支持3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圃)建设。全省已经形成以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为核心、地方保种单位为补充的“1+N”保种体系。
我省有序开展资源鉴定,建设主要农作物抗病虫、抗倒伏、抗旱、耐热、耐密、抗穗发芽等鉴定平台,以及种畜禽、水产、微生物生产性能测定和鉴定平台。新发掘耐旱性强的黄大汉玉米、含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庄红贡米等一批优异作物资源。新发现千秋山羊、岳西黑猪、新安江水牛、祁门豆花鸡等10个畜禽遗传资源,其中祁门豆花鸡通过国家新发现资源鉴定并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抢救性保护了东至水牛等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完成对六安黄缘闭壳龟、滁州鲫等水产种质资源的性能测定。
合肥“种业之都”集聚效应初显
报告表明,我省充分发挥合肥“种业之都”集聚效应。依托合肥育种科研力量和种业企业聚集优势,指导合肥制定并连续落实“种业之都”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布局建设“双谷(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二园(郭河、吴山种业产业园)、两中心(大蜀山种业创新中心、巢湖流域种粮一体化示范服务中心)、N基地(长丰小麦、蔬菜,庐江常规水稻、肥东畜禽等)”的种业之都框架。
合肥市设立“种业之都建设及科技强农发展基金”,筹措政策资金支持种业发展,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肥牵头开展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建设公益性生物育种平台,合肥“种业之都”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