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无须申请无须材料无须跑腿 亳州“无感互认”改革向全国推广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11-17 15:37:44

研发“无感互认”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编辑认证算法,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43项强认证数据、7项弱认证数据;通过平台整理、转换、清洗、融合,有效归集3836.98万条数据;全市130多万名群众领取待遇全程无须主动申请、无须提交材料、无须来回跑腿,全程可查可追溯,“免申即享”“应享尽享”……亳州市“无感互认”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如今已在全国推广。

群众“无感”受益 领取待遇“零跑腿”

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高龄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长期以来,不少群众在享受待遇时都需要进行资格认证,一年一次自证生存,方能正常领取相关待遇。如果未在有效期内参加资格认证,还会被暂停待遇领取资格。

今年上半年,亳州市创新开展城乡居民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无感互认”改革,让群众自证生存成为过往。

“以前领养老金每年都要办理资格认证,今后再也不用操这心了!”5月29日,亳州市“无感互认”服务平台正式上线,67岁的刘素梅在病床上,收到了通过资格认证的提醒短信,成为亳州市“无感互认”改革受益第一人。

刘素梅是涡阳县小庙村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工伤抚恤金两项待遇,“无感互认”改革前,每年5月份,她都要到社区或人社服务窗口办理两项待遇领取的资格认证。今年,正在生病住院的刘素梅还在发愁今年怎么去现场办理资格认证时,收到了通过资格认证的提醒短信。“钱都已经打到卡上了。”刘素梅告诉记者。

今年3月,由亳州市人社部门牵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无感互认”改革,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搭建了“无感互认”服务平台,通过比对参保人员近期旅游出行、药店购药、老年大学学习、医疗养老机构入住等共享数据,可以捕捉到全市90%以上参保人员的生活轨迹信息,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对无法捕捉到生活轨迹信息的,采取人工服务兜底方式进行认证,从而实现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

“无感互认”改革后,待遇领取人员无须自证生存,通过数据比对,即可对其资格精准确认。这项改革涉及亳州市10家单位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包括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高龄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等,惠及全市130多万名群众。

“无感互认”改革还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谯城区薛阁街道八角台社区的居委委员张雨曾从事待遇核查工作20年。“以前每年我们都要抽出一段时间进行集中认证,这个月认证社保待遇,下个月认证民政待遇,要对接很多部门,既耗时又费力。”说起以往的工作经历,张雨说,在集中认证时间里,她一天曾为100多位群众办理纸质和电子版的认证手续,“有时遇到行动不便的群众,我们还要上门认证。”

实施“无感互认”改革后,经数据比对发现的人员死亡信息在核实确认后,将取消其待遇领取资格,而对具有生活轨迹的人群则实行“免打扰”资格认证。“工作量大大减少。”张雨说。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群众跑腿认证的麻烦,又解决了基层组织年度资格认证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成本高等问题,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实现了群众得便利、基层减负担的双赢。

政府“有感”付出 让服务更暖心

群众“无感”获得的背后,正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主动作为、“有感”付出。

记者从亳州市人社局了解到,“无感互认”改革的实施背景其实来源于今年春节后的一次县区调研活动,“临近中午,看到很多老年人还在排队办理业务。了解后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正在进行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认证,待遇就会被停发。”

于是,人社部门迅速着手调查研究,想出对应之策——“无感互认”改革应运而生。这一想法得到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把领取各项待遇资格认证“无感互认”工作作为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监测点和政务服务改革突破点。

据了解,“无感互认”改革采取数据信息比对办、人脸识别自助办、社会化网点就近办和人工上门兜底办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无须主动申请、无须提交材料、无须来回跑腿,“无感”完成资格认证。教育、农业农村等10个部门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22个待遇领取事项资格认证结果互认复用。

“无感互认”改革还有效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根据规定,有的群众如果享受了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就不能再重复享受其他补助待遇。实施改革前,各个部门单独发放本领域的待遇资金,单打独斗的情况容易出现待遇重复领取现象,给基金和资金安全带来危害。”亳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民政领域,全市仅领取高龄津贴的人数就达13.4万人,在“无感互认”改革前,民政部门单独从事认证,无法辨别该类人群是否享受了其他社保待遇。

“无感互认”平台上线后,打通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领取人的身份信息更加透明,不仅能让老人的各项待遇应享尽享,也避免了个别居民钻空子“冒领、多领、重领”社保养老金的现象。大数据科技护航,让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运行更加安全。截至目前,“无感互认”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违规数据 41 条,追回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100多万元。

“亳州模式”获全国推介

据亳州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亳州市委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无感互认”作为全市2023年度深化改革突破点,市政府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市、县、乡镇和村四级职责,通过信息比对、人脸识别和人工服务兜底等方式全力推进。同时,亳州市还专门编制了数据比对清单、事项目录和比对工作流程图,采取全市范围内统一的认证周期、认证方式和结果应用模式。

“无感互认”改革打破数字壁垒和地域限制,深化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不跑腿”也能按时领取各项待遇。改革破除资格认证“数字鸿沟”,解决惠民政策补助资金发放不精准、资格认证多重管理、群众异地认证、多次认证等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化解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支付风险,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打造智慧赋能政务服务“亳州”模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3年4月,省人社厅将“亳州模式”向全省推广。7月,此改革举措入选中国互联网大会《2023年度“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务特别推荐案例。11月,《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公布全国社保经办系统重点案例征集结果,亳州市《无感互认改革案例》成功入选,这也标志着该《案例》将作为业内社保经办服务指引在全国予以推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