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检察机关首次发布大数据法律监督典型案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1-17 22:23:24

11月17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举办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了安徽省10个大数据法律监督典型案例。

10个典型案例分别为网络销售伪劣灭火器大数据法律监督案,村卫生室骗取医保大数据法律监督案,商品房买卖领域“霸王条款”大数据法律监督案,商业银行贷款逾期监管缺失和贷款赌博大数据法律监督案,“空壳公司”大数据法律监督案,环保税、耕地占用税、利息税漏缴少缴大数据法律监督案,“逃债型”虚假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案,特种作业领域作业人员未持证、持假证上岗大数据法律监督案,网络餐饮外卖平台违规经营大数据法律监督案,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大数据法律监督案。

其中,网络销售伪劣灭火器大数据法律监督案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海量销售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销售伪劣灭火器线索,进而发现涉及生产、运输、使用伪劣灭火器线索,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推动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消除伪劣灭火器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

村卫生室骗取医保大数据法律监督案针对国家医保基金在农村被骗保,相关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检察机关从村卫生室医保诈骗的个案出发,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批量类案监督线索,与公安、医保、卫健和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推动完善监管机制,促进行业治理,整治村卫生室欺诈骗保乱象。

商品房买卖领域“霸王条款”大数据法律监督案中,检察机关聚焦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通过大数据排查,发现不合理减轻卖房者责任、加重购房者责任的“霸王条款”,获取监督线索,纠正错误判决,关注后续执行程序,督促加强日常监管,构建“全链条”监督格局,推动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秩序,维护了购房者合法权益。

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大数据法律监督案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招投标乱象,检察机关主动履职,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招标项目信息、投标公司和项目报价等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串通投标案件线索,会同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精准治理,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序衔接,有力打击串标行为,净化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