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情况不同,肉牛产业布局有哪些考虑?11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肉牛产业在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安徽将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经济区位等因素,科学把握区域差异,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加快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产业要素集聚、区域协同推进的产业格局。
安徽将构建包括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等6市在内的绿色高效优势区。上述6市属于皖北粮食生产区,地势平坦,秸秆资源丰富,是全省肉牛传统主产区。该区域主要发挥秸秆资源优势和肉牛养殖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大体量,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构建全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肉牛产业集群。
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等4市将构建创新服务优势区。上述4市位于合肥都市圈,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显著,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物流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配套健全,依托区位枢纽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以创新服务推动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庆、宣城、黄山、池州、铜陵和六安等6市将构建生态特色优势区,当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养殖皖南牛、大别山牛、东流水牛、江淮水牛等地方品种。该区域立足地方特色品种优势和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聚焦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建设生态牧场,推动“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小而精”的特色肉牛产业。(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