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个月的工作学习,我对双楼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有了深刻理解。双楼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把塌陷地变成聚宝盆、把村居变成景点、把村民带成乡贤的治理模式,这种理念是非常先进和可以借鉴的。”11月23日,赴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双楼村跟岗学习干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卓德村党支部书记央金卓嘎,在接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相信,和我一起来跟岗学习的山南其他干部也在这三个月的实战锻炼里‘拜师’学习到了‘真功夫’。”
今年九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30名优秀村(社区)主干,赴安徽对口支援6市先进示范村,在加强基层党建、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基层治理等方面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岗锻炼,这也是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积极对接两地组织部门的一项“创举”。
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也是为安徽援建项目落地提供智力支撑,带动山南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援藏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央金卓嘎在服务大厅内工作
“面对面”学习“真功夫”
今年51岁的央金卓嘎并不是第一次来到安徽,此前,借着对口支援的机会,她曾先后去过合肥、黄山等地培训,但每次来到安徽,都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央金卓嘎表示,虽然皖南和皖北的生活习性存在差异,但安徽的人民都非常热情好客。她初来双楼村时,虽然身体上有些醉氧的反应,但村两委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
在跟岗学习的三个月里,央金卓嘎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村部政务服务大厅,与双楼村的同事们一起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她说:“如果遇到老人说方言我听不太懂,我会请同事帮我翻译一下。”央金卓嘎还提到,村民们知道她是来自西藏的干部,都很体谅她,老人也会尽力用普通话和她沟通。每次帮助了他们之后,听到老人们说谢谢,她真的非常高兴。
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央金卓嘎关注的重点。在她看来,双楼村作为拥有1600亩水面的采煤塌陷区,利用特有资源,创新流水生态养殖新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吃上了“产业饭”,集体经济达到了203万元,这对于卓德村今后挖掘自身资源禀赋走产业致富的路子很有参考价值。
央金卓嘎(右一)朗吉拉姆(右二)和双楼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丁李春一同查看流水生态养殖鱼塘
“双楼村通过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央金卓嘎告诉记者,“在日后的工作中,我既要学习双楼村两委班子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有效解法,让卓德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央金卓嘎表示,回到西藏后,她会将跟岗锻炼期间跟随双楼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开会、学习、入户、实地走访的亲身体验分享给卓德村村两委,学习双楼村两委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思路谋划上的先进理念。
与央金卓嘎一起来到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的还有同样来自哲古镇的哲古社区妇联主席朗吉拉姆,跟岗学习过程中,她们迅速转变角色、融入岗位工作,认真学习、主动研究,努力学习村庄治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思路,为今后如何建设家乡打下坚实的基础。
央金卓嘎(左一)朗吉拉姆(左二)和双楼村驻村选调生王子怡一同在村内巡查
“实打实”充电“赋能”
“从措美到淮北,相隔4千多公里,因为对口支援而紧密相连。这次跟岗锻炼,既是取经,也是新征途的开始。”谈起跟岗学习的感受,央金卓嘎表示:“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把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与本村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将所感、所悟、所得变成工作动力,为措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不光学习了理论知识,更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虽然远离家乡,但这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扎西德勒!”朗吉拉姆表示,她会以此次跟岗锻炼为契机,多请教、多学习、多交流,将安徽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去,带领大家一起建设美丽家园,在实践中服务好群众,助推乡村振兴,做一个合格的村干部。
朗吉拉姆(右一)正在工作中
援藏的纽带,让安徽省与山南市紧密相连。自对口支援山南市以来,安徽援藏持续深化对口支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扎实推进系统援藏工程,不断探索契合新时代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对口援藏新路子。
近年来,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努力为山南市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从雪域高原到江淮大地,从熠熠冰川到皖山皖水,共同续写新时代“皖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