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合肥市正式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16年5月,合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合肥市主动作为、压实责任、创新举措,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食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连续9年获评全省A级等次。
顶格推进,健全工作格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市、县、乡三级全部实行食安委“双主任”制。将“创城”工作写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党政同责、评议考核、责任约谈等工作制度。设立基层市场所15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站85个,实现基层站所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配备食品安全“四员”4000余人,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实现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包保全覆盖。
严格监管,守牢安全防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65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以上。开展餐饮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式快餐后勤生产标准化、烹制设备标准化、餐厅操作标准化,建成4条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开展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放心粮油”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食安守护”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提升、优质粮食工程、进口食品国门守护等攻坚行动。强化行刑衔接,严格落实“处罚到人”。推行“红黑名单”等管理制度,实施严重失信者联合惩戒。农产品、食品抽检量提高到6批次/千人,连续7年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174家,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实现市域全覆盖、环节全覆盖。
多元共治,做到惠企为民。办好民生实事。新建、改造示范性菜市场190家,设立老年食堂(助餐点)826个,实现主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全市2040家各级各类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
推动产业发展。推进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累计规范提升食品小作坊349家,建成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区3个,推进形成炒货、乳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饮料四大产业集群。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研究,近三年累计支持食品安全科技项目近180项,投入支持资金超过1.5亿元。65家单位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
鼓励社会监督。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在餐饮服务集中区建成食品安全工作站45家,构建了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
加强食安宣传。充分利用公交、地铁、学校、医院等各类市政资源平台,搭建系列固定的社会宣传阵地。常态化开展“食药大讲堂”“公众开放日”“开学第一课”“社区公益行”等系列宣传活动。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