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时评|你的“文化体力”不足了?来场“复健”吧!
来源:安徽时评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1-30 21:36:59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爱看电影和小说的男主就职后身心俱疲,被耗尽了“文化体力”,变成只能玩浅俗游戏、刷短视频的“电子动物”。

看到这段话时,我瞅了一眼咸鱼般躺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露出迷之微笑的老公——这不就是他吗?

多了“班味”,少了“文化体力”

死去的记忆突然向我袭来,于是,我访问了他的豆瓣主页。2008年12月28日加入豆瓣。个性签名:“一期一会”。再翻翻片单书单,百分之八十的电影和书籍是大学时候看的,其中不乏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以及《文心雕龙》《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文艺青年津津乐道的“神作”。

市民在阜阳市图书馆新馆内阅读。  王彪/图


说明什么?中年大叔也曾经热情过、浓烈过、色彩斑斓过。

但从他走出校门的那刻起,豆瓣标注的阅片量、阅读量断崖式下降,近几年可以用惨烈甚至戛然而止来形容。

还有和中年人发际线保持一致的、不断退化的表达能力。原来汹涌的情感无处释放时,他还会在社交媒体上主动输出,可现在连说句有文化的话,都要先ChatGPT一番。

把锅先甩给工作!从满口法国新浪潮的文艺男变成只能刷“电子榨菜”的社畜,大概率因为身上有“班味”了。

但怎么能苛求呢?人的能量是守恒的。“文化体力”,是学生时代的特权,却是上班后的奢侈品。读书那会儿,人人都有大把可供支配的时间,就连“装腔作势”当文艺青年都那么顺理成章。而进入社会,忙着讨生活、忙着维护社会关系、忙着应付日常琐粹,体力、精力大不如前。

把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献给操作简单、入门门槛低、不用动脑的休闲消遣方式,何尝不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缩影。

你不是真的快乐

但是,这样真的快乐吗?满足吗?

和老公交流之后,我们的共识是——依然很空虚。如果说,下班打开家门那一刻,是疲于奔命后的大脑一片空白,那囫囵吞枣吃完“电子榨菜”的那一刻,就是饥不择食后的心灵一片荒芜。

经历了碎片化信息、短暂性刺激,我们的电量依然没有被续上,反而像用了劣质充电器而造成电池进一步损耗,电量掉得更快了。

最可怕的是,个体沉浸其中,毫无察觉。从一年、两年到五年、十年,重复、草率、麻木地填补着内心的空白,却发现自己被榨干了。心越来越坚硬,很难被攻破;精神越来越萎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快乐像是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就像《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父母,顺着食物香味找到一家美食店,大快朵颐起来,最后两个人都吃成了猪。

走着走着,忘记了出发的目标;活着活着,变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爆炸式、过度娱乐化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可能还没想好怎么调整、如何接受,就已经被包围、被淹没、被同化。

并非出于本心的喜欢,自然无法自洽。沉溺于简单欲望,被“非文化支出”消磨,何尝不是一种内耗?

除了“少消耗”,“吃什么”也很重要

难道我们的放松方式只能这样了吗?

当然不是。

前几天,老公向我提出,想去看伍佰的合肥演唱会和在合肥大剧院上演的舞剧《红楼梦》。他可能不知道,现在文艺演出有多火爆,热门演艺门票“秒空”是常态。

虽然我们俩奋力一试,依然没抢到票,但还是有些开心的:一方面,至少我们没有放弃“文化体力”,不算彻头彻尾“没有感情的打工人”;另一方面,眼见着家门口的文化供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优质了。

是啊,文化,讲起来虚无缥缈的一个词,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人不需。

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艺术体验、看一场非遗展览,听起来容易,但要促成这个行为的完成,除了自己有兴趣之外,还要求文化产品是足量的、对味的、方便的,“吃下去”之后,能够帮助我们疏解劳累、减轻压力。

这一年,我在合肥元·书局听了许知远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变迁,也曾在一步一景、徽风皖韵的园博园漫游散心。

安徽大剧院内上演戏剧。  陈昂/图


我还通过“朋友圈”知道,爸妈在风景如画的黄山民宿里围炉煮茶,朋友带着孩子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重温经典《天仙配》,同学在光影变幻的宣城宣纸博物馆“打卡”留影,阜阳、蚌埠等城市出现了曾经只在一线城市举办的音乐节,农家书屋、非遗陈列室等挤满了好奇的农民,以及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竟然抢着去夜校学技艺、拓人脉……

这说明,遇上喜欢的、合适的、可及的,还是有不少人心潮澎湃、义无反顾。参与其中,感受乏味人生之外的某种诗意,也满足个体身份多元化的想象。

那么,我们的城市能否多拿出一些人见人爱、亲民惠民的“文化礼包”,填满“打工人”空虚又恐慌的心,赋予“社畜”走出内耗的积极能量?能否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唤醒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怀?

把“文化体力”再提一提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世界的结构、工作的方式正在被深刻改变。英国智库Autonomy发布的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劳动力的新研究显示,未来十年,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使数百万工人实现每周工作四天。

到了那时,对打工人无益的工作量不再入侵生活,单纯“卷”工作、耗时间、拼体能已经没有意义。

尝试积极主动地分配时间,提醒自己保持热情和爱好,把“文化体力”再提一提,往大了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感知力、创造力、竞争力,走出社会规训、获得比较优势;往小了说,这是一场积极的自救,给自己喘息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生养料。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的,是有质量的生活、有价值的人生。旺盛的“文化体力”正是坚定自我和掌控生活的根源。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或许,保持自我修复的能力和稳定强健的“文化体力”,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伟大的英雄主义。 

至少我,不愿做一只丧失了“文化体力”的猪,也不能想象,一个与文化失去联系的“心灵自留地”还有什么意义。

虽然几时恢复文化体力尚未可知,但让我们迈出“复健”的第一步吧。

今天输入一些知识,明天重拾一些技能,后天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不知不觉中打通了“任督二脉”,生活的松弛感、节奏感就慢慢回来了。

经本人亲测,“文化体力”提升,带来的inner peace,非常踏实且高级。

撰稿:韩小乔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