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观察|安徽光伏后劲还有多大
来源:安徽日报“江淮观察”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12-01 14:57:06

3年前,已在光伏行业深耕二十余载的徐晓华,带领核心技术团队落户安徽宣城,创办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他没想到,短短3年时间,华晟新能源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光伏独角兽企业。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安徽在光伏这条“追光逐日”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惊艳的速度。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光伏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360.2亿元,同比增长108.6%。

放眼全国,“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产业进入超级成长期,行业景气程度倍增。

然而,再宽敞的赛道也容不下短时间超大车流的涌入。

落脚安徽,光伏后劲还有多大?

光伏产业的版图上,安徽不容忽视

前不久,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重达90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漂洋过海,出口至保加利亚。

今年以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成为安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其中,上半年太阳能电池出口127.4亿元,同比增长14%。

马鞍山经开区台企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在赶制太阳能光伏组件。王文生 摄

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版图上,安徽板块不容忽视,这不仅体现在外贸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光伏电池实现产量约30GW,占全国比重超13%;光伏组件产量约54GW,占全国比重约26%;光伏玻璃实现产量约630万吨,占全国比重近55%。

如果这些数据还不能充分说明安徽在光伏产业的地位,那再看看龙头企业。

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已有7家玻璃企业、4家电池片企业、5家组件企业和2家逆变器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

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合肥晶澳、滁州隆基等10家光伏龙头企业合计营收超千亿元,同比增长近100%;贡献营收增量超过500亿元,占全省光伏行业营收增量超过70%。

从产业链上看,安徽已形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并在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环节加快构筑竞争优势。

安徽已经将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聚拢到一起,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光伏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既得益于高度景气的行业大背景,更与安徽科学、超前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

早在2021年,安徽省就出台了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品供给、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优良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发力,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全省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省是全国较早重视并发展光伏产业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诞生了阳光电源等光伏企业。”安徽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战略机遇,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之路。

“追光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提到布局光伏上游产业的城市,就不得不提一个城市,那便是安徽滁州。

滁州市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丰富的石英砂资源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其中二氧化硅含量达99%以上,储量、品位和开采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面对光伏产业这一新“风口”,滁州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产业链招商加快产业集聚,先后招引一批光伏产业头部企业落户,构建起日趋完整的产业链。

合肥、宣城、马鞍山、芜湖、阜阳等亦在推进布局光伏产业。

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采煤塌陷区水域漂浮式光伏发电站。苗地 摄

安徽,在光伏领域,下起了一盘错落有致的棋。

从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起步,向前端的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后端的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等双向延伸,吸引晶科等外来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健全的态势。

宣城同样也在抢占产业高地。7月19日,“光伏行业2023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暨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在宣城市举办。

这场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举办的行业盛会,成为宣城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最好注脚。

安徽,“追光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新开工光伏制造项目20个,总投资604亿元。

截至6月底,光伏电池、组件在建项目产能分别约为150GW、100GW。

安徽省经信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潘峰表示,当前全球能源革命蓬勃兴起,以光伏、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安徽要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期,在提前完成《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预期目标基础上,接续奋斗、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加快打造世界级光伏储能先进制造业集群。

有阳光的地方难免会有阴影

“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产业进入超级成长期,行业景气程度倍增。然而,再宽敞的赛道也容不下短时间超大车流的涌入。

当下各路资本涌入光伏产业,带来产业链上下游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这是产业机遇所带来的投资热情,也伴生着挑战。

正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第十六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中提到,过去18年,光伏行业建设了约380GW的全产业链产能,现在18个月就能建成超过380GW的产能。此时,产业必然会出现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会成为行业的巨大挑战。

有阳光的地方难免会有阴影。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链、供应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产业过热,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叠加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其次,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施加一些限制或进行打压,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开放和市场化;再者,光伏产业链还有环节受制于部分元器件的影响和原材料,有一些国产化进程需要加快,比如功率半导体及芯片;最后,“光伏+应用”正逐步成型,将迎来快速增长,比如光伏加新能源汽车以及数字能源网等新领域,未来需要新的市场机制、政策法规等。

光伏产业资本驱动为主的时代正在过去,技术驱动为主的时代正在到来。

安徽大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赵明 摄

光伏制造业从上游到下游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个环节。

电池转换效率决定了光伏发电整体的效率,不同的电池技术对上下游产品有不同的要求。根据硅片衬底不同,晶硅光伏电池分为P型和N型。此前,光伏主流电池使用的是P型硅片;如今,从P型向N型的转型已经开始。

业内人士坦言,光伏电池技术更迭已进入关键节点,更高效的电池已经量产。光伏企业必须选择一条更高效的技术路线,否则就将被淘汰或被边缘化。

《安徽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要坚持光伏发电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或发展到2800万千瓦左右。

“我们将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研究编制支持全省光伏产业发展的接续政策,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提质扩量增效为目标,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规范有序为保障,推动全省光伏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发展、集聚发展、安全发展。”安徽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说。

加快推进光伏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要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发挥优势、拥抱趋势,构建光伏储能现代化产业生态,把光伏储能产业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中秋国庆假期来临的前一天,合肥华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首条产线顺利进场安装。

在徐晓华的眼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华晟新能源坚持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正在奔赴一场“颠覆性创新”。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