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痕迹一“马”当先——记定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技信息通信室警务技术二级主管马义民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2-07 15:42:16

春秋时期,齐桓公出征迷路,管仲利用老马智慧,寻到回家路,有了“老马识途”的故事。在滁州定远,也有一个老马的故事。一双“鹰眼”,一手“绝活”。今年58岁的马义民是定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技信息通信室警务技术二级主管,出身于警察世家的他,当过兵,与无线电打过十多年交道,如今已成为安徽公安科技信息领域的卓越工匠。

从警多年,他很少亲自为嫌疑人戴上手铐,但几乎每一次锁定犯罪的背后,都有着“识途”绝活的支撑。通过一双极富洞察力的“鹰眼”,在科技战法的帮助下,马义民为桩桩疑案找到线索,从海量数据中让案件峰回路转;用大爱为无数破碎的家庭拼齐全家福,找回遗失的团圆。他的绝活来自科技,来源于视频巡查,他是一名追寻痕迹的人。

慧眼辨影踪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痕迹的敏感,在马义民的从警生涯中被磨炼得越发锐利。追逃,是公安民警与对手进行时间与意志的较量。对每一名在逃人员,马义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缉拿到案。

2020年9月20日,忙碌一天的马义民正要下班,突然接到云南瑞丽民政部门求助,希望能帮助核查一名自称“罗某”男子的身份信息。马义民不顾疲劳,十分爽快地答应,立刻展开工作。经过两天的比对研判,他惊讶地发现,这个自称“罗某”的男子,面部特征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新疆警方网上追逃的马某极其相似。

有了线索,民警立刻出发赶赴云南瑞丽。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罗某”的行踪展开调查。追捕民警经过连续数日的走访、摸排,最终于26日凌晨在“罗某”的“住处”电动三轮车上,将其控制。在一系列铁证面前,“罗某”交代了自己确系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网上在逃人员马某。

蚌埠市救助站送来锦旗 马义民(中)

马义民的“鹰眼”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线索,任何一处“蛛丝马迹”。2021年3月,濉溪县救助站发来一批流浪人员照片,请马义民帮助查找身份信息。“这个人眼神不对!”多年的经验和出于职业的敏感,其中一名流浪人员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次日,马义民和同事驱车300多公里,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了此人。一番接触后,更坚定了马义民的猜测。回到单位,经过3天时间的综合比对,确认此人就是河南警方网上追逃了25年的命案逃犯王某。

在马义民独创的比对“绝活”下,犯罪分子无处遁形。自2018年3月滁州市公安局首次以民警个人名义批准设立“马义民视频巡查工作室”以来,借助公安科技服务公安工作,马义民助力1000余起案事件快侦快办,协助抓获潜逃20年以上命案逃犯、涉特大盗窃案嫌犯等68名网上在逃人员。“我不是天生的鹰眼,只是与屏幕对抗得时间更久一些。”对马义民来说,寻踪觅迹不仅是他擅长做的事,更是他愿意坚持一辈子的事。

拼齐全家福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每一天都会上演悲欢离合。自从成立工作室后,马义民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整天在无数信息比对中度过。“找人跟破案一样,就是要找特征。”

与救助站的结缘,要从一次寻人说起。“马警官,你一定要帮帮我,找到弟弟。”2018年夏天,定远县李华忠找到马义民,请求帮助寻找走失的弟弟李华成。他们的父母去世后,患有智力障碍的李华成随大妹妹生活。2013年弟弟外出后走失。李华忠为找回弟弟,学会驾驶,又攒钱买车,每逢节假日就外出寻亲。接到任务后,马义民立即开始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查找比对,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比对成功。

等待了半个月,远在数百里外铜陵救助站的李华成,终于得以和亲人团聚。这天,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华成见到哥哥,顿时又哭又笑,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啊,家!回家……”一旁的马义民湿润了双眼,他了解到,在救助站里像李华成这样迷途的人不在少数。从那次起,马义民率先与安徽本地民政部门合作,利用公安科技帮助更多人踏上寻亲之旅。

马义民(左二)与救助站工作人员交流

时间倒回半个多世纪前,1953年1月,上甘岭战役刚结束不久,一支没有任何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在朝鲜战场创造奇迹。由3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小分队,一个月内毙伤了214名敌人,领头的便是赫赫有名的神枪手张桃芳。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找到马义民,希望他帮助找到张桃芳另外两名战友。跨越60余载,摆在他面前的除了姓名、籍贯,资料几乎为零,该从何处着手?

根据过往经验,马义民将自己惯常使用的搜索比对方法逐一应用,却始终没有收获。一次办案时的灵感让他突然有了思路。“新中国成立前,取名大多遵守辈分,而姓氏与辈分的结合极有可能体现着地域特色,通过这些关联能进一步缩小寻找范围。”马义民很快关联出近百位人员,逐一分析、寻找可能隐藏的地域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宁彩堂和李彪两位老人,挖掘出更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马警官太辛苦了,凌晨两点多还在找线索。”河南项城救助站站长在“豫皖一家人群”里留言道。每当夜深人静时,马义民依然在加班加点。睡眠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他总说:“什么时候人找到了,我就能合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马义民坚持用公安科技服务群众,义务帮助救助站查找流浪人员信息,扩建5个警民救助工作群,涵盖除港澳台外所有省份的1200多家救助站,累计帮助1.3万余名流落异地人员返乡团圆。

雁过会留痕

凭一些碎片的信息,如何能做出精准的研判?如何尽快拨开云雾见真相?马义民回答:“我坚信走过就会留下痕迹。”这当中,视频巡查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2006年,他就与公安科技信息技术较起劲。

视频巡查,首先要考虑的是监控的位置。马义民一次次研究发案规律、监控角度和光源,蹲街头巷尾查看点位……就这样,初期视频巡查的模型搭建完成。有了监控,就必须最大化发挥作用。那时,盗窃家畜家禽案多发,盗窃团伙多采取驾车流窜作案方式,且使用遮挡号牌、更换车辆等多种反侦察手段。但在当时,视频巡查发挥功效需一帧帧看,怎样才能尽快破案?

马义民 (右一) 在工作中

为此,马义民日夜不停地连轴转进行信息比对。连续十几个日夜,通过细节特征碎片化分析,作案车辆被找到了。“各单位注意,准备抓捕!”当顺利抓获嫌疑人的消息传来时,专案组的民警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马义民更是热泪盈眶,连续多日不眠不休的辛劳没有白费。

案件的破获,让马义民信心更足。“民警24小时一帧帧盯着看,眼睛实在受不了,能不能优化视频结构,让系统自动捕捉需要的画面,再根据研判线索,追出目标人物”……一个个模型被改进,服务实战越用越顺手。在罪案现场如拼图般还原出事情真相,于扑朔迷离中刺破壁垒锁定源头,马义民深刻意识到让科技民警参与实战的重要,“实战哪里需要支撑,技术就跟进到哪里。”

此后,马义民坚持与时俱进,紧跟视频巡查方面的最新技术,着眼辖区发案的最新趋势,总结出“细节特征碎片化组合”等多项切合实际的打法战法,成为安徽公安在视频侦查领域的一线专家。

高义薄云天

“我和视频巡查打了一辈子交道,就爱这一行,只要还没退休,我都会坚守岗位,争取协助办案部门多破一起案件,多帮一名流浪人员找到回家路。”如今,马义民和年轻同事们一样,工作热情不减,视频追踪、上路巡查、晚上值班……多年来,他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可儿子马光宇总是很自豪地和朋友说:“我爸爸是警察,能保护我们大家。”

2022年,马义民牵头发起了名为“定团圆”“老兵寻”等公益项目,为革命烈士、退伍老兵和流浪失散人员寻找战友、亲人。为了让家人多了解他的工作,马义民更是将爱人韩菊、儿子马光宇吸纳进来。“这里面有我的家人、徒弟,还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只要群众需要,我都会继续帮下去。”

马义民(中)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录制现场

公安科技,助侦破案,给百姓一份祥和与安宁;热心公益,圆梦返乡,彰显人间无疆的大爱。马义民曾先后荣获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好家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最美志愿者奖”“安徽好人”“2022年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2022全省最美基层民警”等荣誉。从警30年来,马义民用使命担当诠释着初心如磐、恪尽职守的高贵品质和竭诚为民、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庄严承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