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蚂蚁雄兵”
来源:江淮观察 责任编辑:伍献娟 分享到 2023-12-14 21:47:22

在"科技即产业"的理念引领下,合肥持续健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梯度培育机制。

在合肥,平均每天就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

可以说,这是合肥最实锤的实力底座。



文|丰静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岁末年终,合肥市科技局发布了一条消息:今年以来,合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计入库达11045户,入库数量首次 “破万”,创历史新高。

作为产业发展的“后备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合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和韧劲表现不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2022年增长了34.1%,位居全国城市第12位。

万企竞入“国家队”。合肥虽然是不缺关注的“网红城市”,但一定程度上,这算得上是这座城市近期一则最好的消息。


何以“破万”?

12月8日下午,“新质生产力 时代新动能”2023年合创汇年度盛典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全球路演中心举行。盛典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合肥肿瘤早筛创新技术研究院两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式揭牌。

今年以来合肥市新建新型研发机构已达16家,总数达49家。这种机构的魅力在于,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N”的裂变。

怎么理解?因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能聚合一串科技型、初创型科技企业。今年以来,在合肥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引育科技企业超1400家。

今年合肥市还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新增5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建设21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5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所以,参加盛典的一位科技企业创业者才有这样的感慨:

忙科创,促科创,整座合肥城就像一个大型的科创孵化器。

科创名城,一直是合肥市的一张“闪亮名片”。如何打好手中的这张“牌”?

2021年末,合肥市正式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将科技创新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市工作,打通部门条块,以“大科创”格局,对接省级乃至国家级资源。

促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建设“科创大脑”平台,汇集全市科创资源;设立“种子基金”,给予50%的“容错率”;实施“科技招商”战略,提前锁定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校门,经常性拜访实验室,依托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合肥市不仅“内培”,也在不断“外引”。

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科创培育机制越来越完善,带动整个社会在科创上“舍得花钱”。

前不久,2022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数据公布。一年投入469.5亿元,同比增长18.98%,占安徽全省40.7%,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创历史新高。

“合肥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从各个方面用力,让合肥中小企业的‘含科量’得以不断攀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呈现‘铺天盖地’的态势。”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破万”意味什么?

星星之火,其始虽微,可以燎原。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底是什么样子?走进这些企业看一看,就会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虽然人员不多,企业不大,往往却能为产业发展贡献了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或配套产品,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蚂蚁雄兵”。

位于合肥高新创业园的海图微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高速、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科技公司。2018年,公司成立之初,团队仅有6人,是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公司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壮大,2020年,成功点亮首款芯片。

“目前,公司已实现多款产品的量产和销售。由于产品切中市场需求,今年8月,公司完成了Pre-B轮融资,将进一步加大芯片的量产规模和研发投入。” 公司管理人员宋函说。2022年,该公司成功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

“自高新区2018年启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以来,我们挖掘培育了一批市场有潜力、发展有动力的科创企业。”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诞生了15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有些还成长为平台龙头企业,并成功上市。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遍地开花”,也源于越来越多的创新团队能“将论文写在企业车间”。

2021年,皖维集团与中科大先研院深度合作,联合组建成立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去年6月毕业的中科大博士生严琦,一拿到毕业证便毫不犹豫地签约这家成立只有两年时间的“国科小”,成为企业相关项目研发课题组负责人。

“博士毕业,没有选择进入高校或事业单位,而是进入我们企业,信心源自公司打通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品小试中试开发,再到产业化生产的全套环节。科研人员跟着成果走,更有成就感。” 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宝华说,正因为事业留人、创新感召人,这家公司一举招揽到5位中科大博士毕业生从事研发工作。在子公司创新研发的助力下,皖维集团聚乙烯醇功能膜材料生产走在了行业前端。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型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许多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参与到合肥一批标志性产品的研发中。”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正是在"科技即产业"的理念引领下,合肥持续健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梯度培育机制。如今,平均每天就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获得双赢。


“破万”之后怎么做?

必须看到,尽管入围“国家级”,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会因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前景不明,“踩坑”、“摔跤”甚至过早倒下。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必须在关键环节“扶一把”“送一程”。

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中间的阶段常被称为“死亡之谷”。在合肥,东超科技的“跨谷”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2016年,中科大的两位博士生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东超科技,致力于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研发及应用。抗击疫情期间,他们研发出一款“空中点击数字”的新产品。合肥市发改委、高新区管委会等主动对接,率先在政府电梯上安装了该产品,作为首台应用场景示范,很快帮助公司打开局面。2022年,该产品成功推广应用到了北京冬奥会“无人特许商店”、小区垃圾分类站、公共洗手间、商业电梯间等场景。

事实上,市场开发、人才招引、公司运营、股权融资等问题,都可能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拦路虎”。越过了这些坎,往往就是下一个瞪羚、下一个独角兽企业。为了促进更多像东超科技这样的企业涌现,合肥市正全面加速“创新生态”构建。

企业找不到产品市场?那就让应用场景来“带货”。

2022年5月16日,合肥市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场景创新培育新企业,坚持“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常态化发布“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清单。

企业发展缺资金?那就启动“创投城市计划”,设立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母基金),打造“基金丛林”,成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利用社会资本、市场机制筛选有潜力的科技企业,进行精准滴灌。

前不久,合肥市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实施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成长”计划,引导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企业普遍反映的人才引进难,于是,就有了一轮轮的“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留学归来人员,发放“城市简历”。

为让更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嵌入城市发展的产业链条,合肥市还以产业链条为主题,常态化举办科技企业"双需"对接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举办74场双需对接会。

“110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合肥市多年培育的结果,是打造创新之城的重要标志。”

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在谈话中也透露了“不变的雄心”:合肥将一如既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行一体化布局,努力让更科创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让“蚂蚁雄兵”托举起这座科创名城的未来。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