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一碗小米粥,一只煮蛋,几片卤牛肉,一小把花生米,愈两周。
近日,味蕾渐渐起了厌倦,身体发出强烈信号——我知道,大米粥的瘾又犯了。东北大米适量,电力锅压好,盛出一碗,茸茸白白,筷子尖挑一撮,有拉丝感。低头喝一口,无上满足,堪比珍馐美馔。大米粥的醇厚绵柔洇染着特有的米香,淡淡浅浅,远了又近了,时隐时现着,令时光倒流,一头扑向温暖童年。一碗大米粥,被我无比渴慕地享用着,直至额上微汗,内心一片宁静,如听梵音,如在深山。
儿时,大病初愈,我母亲文火慢熬一锅米粥,盛一碗到床前。出于求生本能的我,强撑着爬起,耷拉着滞重头颅,浅浅抿一口,病,一霎时好了大半。这一碗米粥,似乎给予我千斤之力,它的精魂托举着我,沉重的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了。喝完一碗,还想第二碗。彼时,乡下稻米不曾被抛光打蜡,带着粗朴的角质层,大灶柴火煮出来,结厚厚一层粥油,殊为养人。
成长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身体基因里注定镌刻着稻米的乡愁,走到哪儿,始终不曾改变。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一把一把碳化水稻,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检测出,这些稻谷距今四五千年矣。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于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野生水稻的驯化,当真了不起。
一次,看一部美食纪录片,美国印第安原居民至今保留着烹食野生菰米的传统习惯。这种野生植物,喜水,生长于湖泊浅滩,因植株稀疏,无法一把把收割稻禾。当菰米谷粒饱满植株渐黄,印第安人划着两头尖翘而中间宽敞的小木船,前后两人,一人负责划船于稻禾之中,一人手持长棍,左右互搏地敲打木船两边的菰米穗子,如是,菰米谷粒纷纷落至敞开的船舱。
也有相当一部分谷粒落入水中。翌年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再去采收……年复一年,无穷尽矣。
菰米谷粒运回家,倒入一种古老木槽,以木槌舂之,扬其谷壳,剩下窄而长的菰米粒。彼时,全家一定有一顿菰米饭享用。
中国自古也产菰米。得益于农业科学家的培育,自野生慢慢过渡至育种、栽培阶段。囿于产量不能突破等诸多因素,并非大面积推广。因产量少极,目前依然停留于礼品赠送阶段。
早几年,恩师曾经赠我几盒菰米,初一月牙般窄小,玲珑而美,气质卓绝,亮晶晶散发微光。作为食物吃下去,当真罪过——这菰米应放在水晶瓶内陈列起来,漂亮至极。煮成的米饭,口感超好。
牡丹江籍作家高艳女史也曾千里迢遥寄赠过一箱石板大米来。我糊涂地烹饭煮粥,波澜不惊吃下去了。前年,在上海的一次晚宴上,被高艳恩师告知,这种火山灰岩田产出的石板大米,名闻遐迩,极其稀罕,价值两三千不等……望着眼前这小巧倩兮的女子,却有着如此一颗慷慨之心,当真舍得呀。大抵也是别人馈赠与她的,竟寄给我们了。
何德何能啊——我俩仅仅一面之缘。
说回开头,我喝小米粥,不过是迫于减重需要。小米隶属杂粮系列,既然无法戒除碳水,高粱、玉米等杂粮更是难以下咽,唯有选择小米。砂罐熬煮,滚水下米,顶沸,小火焖五分钟,再中火,直至水米交融,大约十五分钟便好。方便是方便,可惜,始终吃不出大米的绵厚香醇。易消化,一会儿,便饿了。
自菜市买回合肥这边特有的米团,每次小米粥快煮好时,搭半只米团进去,充饥,抵饱。吃来吃去,依然十足碳水。
酷夏,去山东采风。一个周末,酒店用早餐,恰好与一对母子同桌,他们大约自县里来海边小城度假。瘦弱不堪的小男孩沉浸在他母亲盛来的小米粥里,一碗接一碗,且发出满足的哼哼之声,菜也不夹一筷子。孩子粗生放养惯了,手里捏一只馒头,吃得甘之如饴……
看得我心疼不已,顾不上矜持以及边界感,悄悄劝那位年轻母亲,给孩子盛杯牛奶吧,补钙。年轻母亲不以为意,对我笑笑,一口朴素的山东方言:没事,小米粥有营养。我自觉多事,也唐突了,原本萍水相逢。
自古说小米养胃。但,西医认为,这样的粥易消化,长期喝,反而对胃不好,仅仅一点点碳水化合物而已,无任何实质性营养可言。维持机体平衡最重要的一项,则是蛋白质。故,要多摄入肉蛋奶,才能营养均衡。当然,谷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我们老一辈几乎都是在这样平易的碳水里跌打滚爬过来的,字典里不曾有过营养均衡的概念。毕竟中国人吃饱饭的日子,也才刚刚三十余年。
合肥这边的米团,并非如江浙那边的长条型年糕,而是手工制作出的圆锥体,有着稻米浓烈的香气,闻之,可刺激旺盛的食欲。买一点儿回家,清水储养,三两日换一次水,一烹即熟,不可久煮,否则会失去弹牙口感,别无嚼劲。
常因写稿,误了午餐,饿极,冰箱里有什么,吃什么。一次,扒拉出八个饺子,考虑营养均衡,又下了四五鱼丸。末了,吃下五个饺子,再也不想继续进餐。饱了?似乎没有,就是纯粹不爱面食,吞不下。这一餐吃得意兴阑珊,一下午,整个身体皆不得劲。晚餐,煮了一罐粳米菜粥,搭配几两肉末。剩下的三个饺子煎至焦黄脆香,也只勉强吃了一个,我要空出胃口饕餮菜粥。一碗食罄,尚不解馋,又添半碗,独独一瓶黄豆西瓜酱,间或以筷尖蘸一点儿。
一餐摄入的均是巨量碳水,一种来自原始的暖老温贫的满足感,胜过一切豪华盛宴。
年岁愈长,愈回归童年胃口了。味蕾有着顽强记忆,它一点点提示着肉身,应该叶落归根了,回到生命诞生的最初之地享用稻米。
近日,凄风苦雨,童年的日子频频闪回,忆之温暖,感念久之。
这样的腊月,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皖南地区,一村村妇女们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忙碌,分明是一场场围绕大米的狂欢盛典——也不过是一份口腹之欲,给孩子们准备的过年零食。
一切皆围绕着稻米做文章,在一个盛产稻米的丘陵地区,再也不能翻新出别的花样。
籼米浸泡一日一宿后,双手插进湿淋淋米堆,捧起,搓一搓,一粒粒饱涨的大米闪着荧光,洁白如霜,甚是爱惜,连淘米水也不浪费,倒入灶头吊罐,温热,掺点山芋剩粥米糠,喂了猪。
石磨早已清洗干净,静等大米一勺勺被填入磨眼,磨成源远流长的玉液琼浆,晃晃悠悠挑回家。灶房木柴堆得山高,接下来摊坯。对,摊坯,吾乡向来如是称呼,“坯”念三声。
大锅内沸水翻腾,厨房雾气弥漫。挖满满一勺米浆,倒入一只特制的铁盘内,晃匀,漂与沸水上,盖上锅盖,不及一分钟,米浆熟而凝固,轻轻揭下,薄如蝉翼,香气扑鼻。这种被蒸熟的米制食品,广东地区叫肠粉,浇上特质酱油,即熟即食。
吾乡并非如此吃法,将之晒成半干,剪至长条,斜裁成三角状,继续摊开于竹簸箕里晾晒,直至脆干,备用。晒干的坯子又有了另一笔名——米角子。
黑砂置铁锅中炒至起青烟,挖一瓢晒干的米角子,丢入滚烫黑砂中翻炒,米角子遇热迅速膨胀,直至焦黄,入嘴嘎嚓有声,愈吃愈上瘾。
讲究的人家事先在米浆里掺一把黑芝麻,炒熟的米角子,嚼起来更香。我母亲向来节俭,她断断不肯加上芝麻。地里收获的一点芝麻,只能用作正月十五的汤圆馅这一途。
也是寒冬腊月,我去村南头的小米家串门。她奶奶一见着我,一双小脚颤颤巍巍的,漂移到里屋,抓出一大把炒好的米角子赏赐我。那是我吃到过的最胖大最喧香的米角子。
小米姑姑的女儿左玲与我小学同学,待人真挚。左玲每次来外婆家,远远在路上遇见了,总是大喊我的名字——但凡左玲手里攥三只菱角,总要递上两只与我。她洁白的牙齿笑起来闪闪亮的样子,至今犹记。
左玲的外婆,正是小米的奶奶。
一入了冬,总能在合肥菜市邂逅售卖麻糖、小糖饼子的小贩,两只竹篾编的扁圆筐子,一头麻糖,一头糖饼子。作为极其古老的一种乡村零食,二者齐齐散发着沧桑的年代感。一见着它们,条件反射般垂涎欲滴,清甜滋味昔日重来,要走很长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方可抵达逝去了的遥远年代。
每次遇见,总要买一点儿糖饼子。捻一块搁嘴里,不要咀嚼,一直含着它,慢慢地,相融于唾液,由金刚铁化作了绕指柔,用舌头将它翻个身,继续含着……这种来自稻米精魂的甜,铺天盖地而来,眼前一片白衣胜雪,这漫无边际的雪花正一点点氤氲着口腔味蕾,直至迎来一个七彩童年。
一整座村庄的孩子,没有谁不曾偷过家里的米。悄悄放布袋里,一路拎着,结伴步行很远的辛苦路,到达一座叫做横埠河的集镇,翻一座山,一座神秘的小小村落,忽现目前。
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生意人,一律加工糖饼子售卖。我们小孩没有钱去买,唯有偷米去换。
陌生村庄的生意人,真会拿捏孩子们呢,半布袋白花花的大米拎过去,只能换回一点点糖饼子,到底也满足了。回家路上想着,坚决不能吃掉。实在馋极,仅仅摸一块出来含着,直想着回村卖给小伙伴换几分钱。到底,每个孩子流感一样相互传染,皆背着大人将米偷出来,去换。那些糖饼子,最终陆续进了我们各自的胃。那种为获得一点甜的口腔满足,而深感内疚自责的矛盾心理,实在折磨人。
慢慢地,我们再也不曾去到那座陌生村庄。这一份适可而止的童心里,一定有着对于大米的珍惜。
这些不可多得的甜蜜,令童年的日月无比珍贵。彼时,纵然穷乏贫瘠,随之光阴的发酵,到得当下,终成琥珀,值得捧起来呵护——有着稻米之甜的童年,简直是可歌可泣的,依然被我热爱着。它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游荡,不盈不亏,如明月照着大地。
(钱红丽
)
【橙美文】明月照着大地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3-12-18 09:51:40
早餐一碗小米粥,一只煮蛋,几片卤牛肉,一小把花生米,愈两周。
近日,味蕾渐渐起了厌倦,身体发出强烈信号——我知道,大米粥的瘾又犯了。东北大米适量,电力锅压好,盛出一碗,茸茸白白,筷子尖挑一撮,有拉丝感。低头喝一口,无上满足,堪比珍馐美馔。大米粥的醇厚绵柔洇染着特有的米香,淡淡浅浅,远了又近了,时隐时现着,令时光倒流,一头扑向温暖童年。一碗大米粥,被我无比渴慕地享用着,直至额上微汗,内心一片宁静,如听梵音,如在深山。
儿时,大病初愈,我母亲文火慢熬一锅米粥,盛一碗到床前。出于求生本能的我,强撑着爬起,耷拉着滞重头颅,浅浅抿一口,病,一霎时好了大半。这一碗米粥,似乎给予我千斤之力,它的精魂托举着我,沉重的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了。喝完一碗,还想第二碗。彼时,乡下稻米不曾被抛光打蜡,带着粗朴的角质层,大灶柴火煮出来,结厚厚一层粥油,殊为养人。
成长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身体基因里注定镌刻着稻米的乡愁,走到哪儿,始终不曾改变。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一把一把碳化水稻,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检测出,这些稻谷距今四五千年矣。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于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野生水稻的驯化,当真了不起。
一次,看一部美食纪录片,美国印第安原居民至今保留着烹食野生菰米的传统习惯。这种野生植物,喜水,生长于湖泊浅滩,因植株稀疏,无法一把把收割稻禾。当菰米谷粒饱满植株渐黄,印第安人划着两头尖翘而中间宽敞的小木船,前后两人,一人负责划船于稻禾之中,一人手持长棍,左右互搏地敲打木船两边的菰米穗子,如是,菰米谷粒纷纷落至敞开的船舱。
也有相当一部分谷粒落入水中。翌年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再去采收……年复一年,无穷尽矣。
菰米谷粒运回家,倒入一种古老木槽,以木槌舂之,扬其谷壳,剩下窄而长的菰米粒。彼时,全家一定有一顿菰米饭享用。
中国自古也产菰米。得益于农业科学家的培育,自野生慢慢过渡至育种、栽培阶段。囿于产量不能突破等诸多因素,并非大面积推广。因产量少极,目前依然停留于礼品赠送阶段。
早几年,恩师曾经赠我几盒菰米,初一月牙般窄小,玲珑而美,气质卓绝,亮晶晶散发微光。作为食物吃下去,当真罪过——这菰米应放在水晶瓶内陈列起来,漂亮至极。煮成的米饭,口感超好。
牡丹江籍作家高艳女史也曾千里迢遥寄赠过一箱石板大米来。我糊涂地烹饭煮粥,波澜不惊吃下去了。前年,在上海的一次晚宴上,被高艳恩师告知,这种火山灰岩田产出的石板大米,名闻遐迩,极其稀罕,价值两三千不等……望着眼前这小巧倩兮的女子,却有着如此一颗慷慨之心,当真舍得呀。大抵也是别人馈赠与她的,竟寄给我们了。
何德何能啊——我俩仅仅一面之缘。
说回开头,我喝小米粥,不过是迫于减重需要。小米隶属杂粮系列,既然无法戒除碳水,高粱、玉米等杂粮更是难以下咽,唯有选择小米。砂罐熬煮,滚水下米,顶沸,小火焖五分钟,再中火,直至水米交融,大约十五分钟便好。方便是方便,可惜,始终吃不出大米的绵厚香醇。易消化,一会儿,便饿了。
自菜市买回合肥这边特有的米团,每次小米粥快煮好时,搭半只米团进去,充饥,抵饱。吃来吃去,依然十足碳水。
酷夏,去山东采风。一个周末,酒店用早餐,恰好与一对母子同桌,他们大约自县里来海边小城度假。瘦弱不堪的小男孩沉浸在他母亲盛来的小米粥里,一碗接一碗,且发出满足的哼哼之声,菜也不夹一筷子。孩子粗生放养惯了,手里捏一只馒头,吃得甘之如饴……
看得我心疼不已,顾不上矜持以及边界感,悄悄劝那位年轻母亲,给孩子盛杯牛奶吧,补钙。年轻母亲不以为意,对我笑笑,一口朴素的山东方言:没事,小米粥有营养。我自觉多事,也唐突了,原本萍水相逢。
自古说小米养胃。但,西医认为,这样的粥易消化,长期喝,反而对胃不好,仅仅一点点碳水化合物而已,无任何实质性营养可言。维持机体平衡最重要的一项,则是蛋白质。故,要多摄入肉蛋奶,才能营养均衡。当然,谷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我们老一辈几乎都是在这样平易的碳水里跌打滚爬过来的,字典里不曾有过营养均衡的概念。毕竟中国人吃饱饭的日子,也才刚刚三十余年。
合肥这边的米团,并非如江浙那边的长条型年糕,而是手工制作出的圆锥体,有着稻米浓烈的香气,闻之,可刺激旺盛的食欲。买一点儿回家,清水储养,三两日换一次水,一烹即熟,不可久煮,否则会失去弹牙口感,别无嚼劲。
常因写稿,误了午餐,饿极,冰箱里有什么,吃什么。一次,扒拉出八个饺子,考虑营养均衡,又下了四五鱼丸。末了,吃下五个饺子,再也不想继续进餐。饱了?似乎没有,就是纯粹不爱面食,吞不下。这一餐吃得意兴阑珊,一下午,整个身体皆不得劲。晚餐,煮了一罐粳米菜粥,搭配几两肉末。剩下的三个饺子煎至焦黄脆香,也只勉强吃了一个,我要空出胃口饕餮菜粥。一碗食罄,尚不解馋,又添半碗,独独一瓶黄豆西瓜酱,间或以筷尖蘸一点儿。
一餐摄入的均是巨量碳水,一种来自原始的暖老温贫的满足感,胜过一切豪华盛宴。
年岁愈长,愈回归童年胃口了。味蕾有着顽强记忆,它一点点提示着肉身,应该叶落归根了,回到生命诞生的最初之地享用稻米。
近日,凄风苦雨,童年的日子频频闪回,忆之温暖,感念久之。
这样的腊月,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皖南地区,一村村妇女们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忙碌,分明是一场场围绕大米的狂欢盛典——也不过是一份口腹之欲,给孩子们准备的过年零食。
一切皆围绕着稻米做文章,在一个盛产稻米的丘陵地区,再也不能翻新出别的花样。
籼米浸泡一日一宿后,双手插进湿淋淋米堆,捧起,搓一搓,一粒粒饱涨的大米闪着荧光,洁白如霜,甚是爱惜,连淘米水也不浪费,倒入灶头吊罐,温热,掺点山芋剩粥米糠,喂了猪。
石磨早已清洗干净,静等大米一勺勺被填入磨眼,磨成源远流长的玉液琼浆,晃晃悠悠挑回家。灶房木柴堆得山高,接下来摊坯。对,摊坯,吾乡向来如是称呼,“坯”念三声。
大锅内沸水翻腾,厨房雾气弥漫。挖满满一勺米浆,倒入一只特制的铁盘内,晃匀,漂与沸水上,盖上锅盖,不及一分钟,米浆熟而凝固,轻轻揭下,薄如蝉翼,香气扑鼻。这种被蒸熟的米制食品,广东地区叫肠粉,浇上特质酱油,即熟即食。
吾乡并非如此吃法,将之晒成半干,剪至长条,斜裁成三角状,继续摊开于竹簸箕里晾晒,直至脆干,备用。晒干的坯子又有了另一笔名——米角子。
黑砂置铁锅中炒至起青烟,挖一瓢晒干的米角子,丢入滚烫黑砂中翻炒,米角子遇热迅速膨胀,直至焦黄,入嘴嘎嚓有声,愈吃愈上瘾。
讲究的人家事先在米浆里掺一把黑芝麻,炒熟的米角子,嚼起来更香。我母亲向来节俭,她断断不肯加上芝麻。地里收获的一点芝麻,只能用作正月十五的汤圆馅这一途。
也是寒冬腊月,我去村南头的小米家串门。她奶奶一见着我,一双小脚颤颤巍巍的,漂移到里屋,抓出一大把炒好的米角子赏赐我。那是我吃到过的最胖大最喧香的米角子。
小米姑姑的女儿左玲与我小学同学,待人真挚。左玲每次来外婆家,远远在路上遇见了,总是大喊我的名字——但凡左玲手里攥三只菱角,总要递上两只与我。她洁白的牙齿笑起来闪闪亮的样子,至今犹记。
左玲的外婆,正是小米的奶奶。
一入了冬,总能在合肥菜市邂逅售卖麻糖、小糖饼子的小贩,两只竹篾编的扁圆筐子,一头麻糖,一头糖饼子。作为极其古老的一种乡村零食,二者齐齐散发着沧桑的年代感。一见着它们,条件反射般垂涎欲滴,清甜滋味昔日重来,要走很长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方可抵达逝去了的遥远年代。
每次遇见,总要买一点儿糖饼子。捻一块搁嘴里,不要咀嚼,一直含着它,慢慢地,相融于唾液,由金刚铁化作了绕指柔,用舌头将它翻个身,继续含着……这种来自稻米精魂的甜,铺天盖地而来,眼前一片白衣胜雪,这漫无边际的雪花正一点点氤氲着口腔味蕾,直至迎来一个七彩童年。
一整座村庄的孩子,没有谁不曾偷过家里的米。悄悄放布袋里,一路拎着,结伴步行很远的辛苦路,到达一座叫做横埠河的集镇,翻一座山,一座神秘的小小村落,忽现目前。
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生意人,一律加工糖饼子售卖。我们小孩没有钱去买,唯有偷米去换。
陌生村庄的生意人,真会拿捏孩子们呢,半布袋白花花的大米拎过去,只能换回一点点糖饼子,到底也满足了。回家路上想着,坚决不能吃掉。实在馋极,仅仅摸一块出来含着,直想着回村卖给小伙伴换几分钱。到底,每个孩子流感一样相互传染,皆背着大人将米偷出来,去换。那些糖饼子,最终陆续进了我们各自的胃。那种为获得一点甜的口腔满足,而深感内疚自责的矛盾心理,实在折磨人。
慢慢地,我们再也不曾去到那座陌生村庄。这一份适可而止的童心里,一定有着对于大米的珍惜。
这些不可多得的甜蜜,令童年的日月无比珍贵。彼时,纵然穷乏贫瘠,随之光阴的发酵,到得当下,终成琥珀,值得捧起来呵护——有着稻米之甜的童年,简直是可歌可泣的,依然被我热爱着。它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游荡,不盈不亏,如明月照着大地。
(钱红丽
)
早餐一碗小米粥,一只煮蛋,几片卤牛肉,一小把花生米,愈两周。近日,味蕾渐渐起了厌倦,身体发出强烈信号——我知道,大米粥的瘾又犯了。东北大米适量,电力锅压好,盛出一碗,茸茸白白,筷子尖挑一撮,有拉丝感。低头喝一口,无上满足,堪比珍馐美馔。大米粥的醇厚绵柔洇染着特有的米香,淡淡浅浅,远了又近了,时隐时现着,令时光倒流,一头扑向温暖童年。一碗大米粥,被我无比渴慕地享用着,直至额上微汗,内心一片宁静,如听梵音,如在深山。儿时,大病初愈,我母亲文火慢熬一锅米粥,盛一碗到床前。出于求生本能的我,强撑着爬起,耷拉着滞重头颅,浅浅抿一口,病,一霎时好了大半。这一碗米粥,似乎给予我千斤之力,它的精魂托举着我,沉重的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了。喝完一碗,还想第二碗。彼时,乡下稻米不曾被抛光打蜡,带着粗朴的角质层,大灶柴火煮出来,结厚厚一层粥油,殊为养人。成长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身体基因里注定镌刻着稻米的乡愁,走到哪儿,始终不曾改变。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一把一把碳化水稻,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检测出,这些稻谷距今四五千年矣。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于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野生水稻的驯化,当真了不起。一次,看一部美食纪录片,美国印第安原居民至今保留着烹食野生菰米的传统习惯。这种野生植物,喜水,生长于湖泊浅滩,因植株稀疏,无法一把把收割稻禾。当菰米谷粒饱满植株渐黄,印第安人划着两头尖翘而中间宽敞的小木船,前后两人,一人负责划船于稻禾之中,一人手持长棍,左右互搏地敲打木船两边的菰米穗子,如是,菰米谷粒纷纷落至敞开的船舱。也有相当一部分谷粒落入水中。翌年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再去采收……年复一年,无穷尽矣。菰米谷粒运回家,倒入一种古老木槽,以木槌舂之,扬其谷壳,剩下窄而长的菰米粒。彼时,全家一定有一顿菰米饭享用。中国自古也产菰米。得益于农业科学家的培育,自野生慢慢过渡至育种、栽培阶段。囿于产量不能突破等诸多因素,并非大面积推广。因产量少极,目前依然停留于礼品赠送阶段。早几年,恩师曾经赠我几盒菰米,初一月牙般窄小,玲珑而美,气质卓绝,亮晶晶散发微光。作为食物吃下去,当真罪过——这菰米应放在水晶瓶内陈列起来,漂亮至极。煮成的米饭,口感超好。牡丹江籍作家高艳女史也曾千里迢遥寄赠过一箱石板大米来。我糊涂地烹饭煮粥,波澜不惊吃下去了。前年,在上海的一次晚宴上,被高艳恩师告知,这种火山灰岩田产出的石板大米,名闻遐迩,极其稀罕,价值两三千不等……望着眼前这小巧倩兮的女子,却有着如此一颗慷慨之心,当真舍得呀。大抵也是别人馈赠与她的,竟寄给我们了。何德何能啊——我俩仅仅一面之缘。说回开头,我喝小米粥,不过是迫于减重需要。小米隶属杂粮系列,既然无法戒除碳水,高粱、玉米等杂粮更是难以下咽,唯有选择小米。砂罐熬煮,滚水下米,顶沸,小火焖五分钟,再中火,直至水米交融,大约十五分钟便好。方便是方便,可惜,始终吃不出大米的绵厚香醇。易消化,一会儿,便饿了。自菜市买回合肥这边特有的米团,每次小米粥快煮好时,搭半只米团进去,充饥,抵饱。吃来吃去,依然十足碳水。酷夏,去山东采风。一个周末,酒店用早餐,恰好与一对母子同桌,他们大约自县里来海边小城度假。瘦弱不堪的小男孩沉浸在他母亲盛来的小米粥里,一碗接一碗,且发出满足的哼哼之声,菜也不夹一筷子。孩子粗生放养惯了,手里捏一只馒头,吃得甘之如饴……看得我心疼不已,顾不上矜持以及边界感,悄悄劝那位年轻母亲,给孩子盛杯牛奶吧,补钙。年轻母亲不以为意,对我笑笑,一口朴素的山东方言:没事,小米粥有营养。我自觉多事,也唐突了,原本萍水相逢。自古说小米养胃。但,西医认为,这样的粥易消化,长期喝,反而对胃不好,仅仅一点点碳水化合物而已,无任何实质性营养可言。维持机体平衡最重要的一项,则是蛋白质。故,要多摄入肉蛋奶,才能营养均衡。当然,谷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我们老一辈几乎都是在这样平易的碳水里跌打滚爬过来的,字典里不曾有过营养均衡的概念。毕竟中国人吃饱饭的日子,也才刚刚三十余年。合肥这边的米团,并非如江浙那边的长条型年糕,而是手工制作出的圆锥体,有着稻米浓烈的香气,闻之,可刺激旺盛的食欲。买一点儿回家,清水储养,三两日换一次水,一烹即熟,不可久煮,否则会失去弹牙口感,别无嚼劲。常因写稿,误了午餐,饿极,冰箱里有什么,吃什么。一次,扒拉出八个饺子,考虑营养均衡,又下了四五鱼丸。末了,吃下五个饺子,再也不想继续进餐。饱了?似乎没有,就是纯粹不爱面食,吞不下。这一餐吃得意兴阑珊,一下午,整个身体皆不得劲。晚餐,煮了一罐粳米菜粥,搭配几两肉末。剩下的三个饺子煎至焦黄脆香,也只勉强吃了一个,我要空出胃口饕餮菜粥。一碗食罄,尚不解馋,又添半碗,独独一瓶黄豆西瓜酱,间或以筷尖蘸一点儿。一餐摄入的均是巨量碳水,一种来自原始的暖老温贫的满足感,胜过一切豪华盛宴。年岁愈长,愈回归童年胃口了。味蕾有着顽强记忆,它一点点提示着肉身,应该叶落归根了,回到生命诞生的最初之地享用稻米。近日,凄风苦雨,童年的日子频频闪回,忆之温暖,感念久之。这样的腊月,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皖南地区,一村村妇女们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忙碌,分明是一场场围绕大米的狂欢盛典——也不过是一份口腹之欲,给孩子们准备的过年零食。一切皆围绕着稻米做文章,在一个盛产稻米的丘陵地区,再也不能翻新出别的花样。籼米浸泡一日一宿后,双手插进湿淋淋米堆,捧起,搓一搓,一粒粒饱涨的大米闪着荧光,洁白如霜,甚是爱惜,连淘米水也不浪费,倒入灶头吊罐,温热,掺点山芋剩粥米糠,喂了猪。石磨早已清洗干净,静等大米一勺勺被填入磨眼,磨成源远流长的玉液琼浆,晃晃悠悠挑回家。灶房木柴堆得山高,接下来摊坯。对,摊坯,吾乡向来如是称呼,“坯”念三声。大锅内沸水翻腾,厨房雾气弥漫。挖满满一勺米浆,倒入一只特制的铁盘内,晃匀,漂与沸水上,盖上锅盖,不及一分钟,米浆熟而凝固,轻轻揭下,薄如蝉翼,香气扑鼻。这种被蒸熟的米制食品,广东地区叫肠粉,浇上特质酱油,即熟即食。吾乡并非如此吃法,将之晒成半干,剪至长条,斜裁成三角状,继续摊开于竹簸箕里晾晒,直至脆干,备用。晒干的坯子又有了另一笔名——米角子。黑砂置铁锅中炒至起青烟,挖一瓢晒干的米角子,丢入滚烫黑砂中翻炒,米角子遇热迅速膨胀,直至焦黄,入嘴嘎嚓有声,愈吃愈上瘾。讲究的人家事先在米浆里掺一把黑芝麻,炒熟的米角子,嚼起来更香。我母亲向来节俭,她断断不肯加上芝麻。地里收获的一点芝麻,只能用作正月十五的汤圆馅这一途。也是寒冬腊月,我去村南头的小米家串门。她奶奶一见着我,一双小脚颤颤巍巍的,漂移到里屋,抓出一大把炒好的米角子赏赐我。那是我吃到过的最胖大最喧香的米角子。小米姑姑的女儿左玲与我小学同学,待人真挚。左玲每次来外婆家,远远在路上遇见了,总是大喊我的名字——但凡左玲手里攥三只菱角,总要递上两只与我。她洁白的牙齿笑起来闪闪亮的样子,至今犹记。左玲的外婆,正是小米的奶奶。一入了冬,总能在合肥菜市邂逅售卖麻糖、小糖饼子的小贩,两只竹篾编的扁圆筐子,一头麻糖,一头糖饼子。作为极其古老的一种乡村零食,二者齐齐散发着沧桑的年代感。一见着它们,条件反射般垂涎欲滴,清甜滋味昔日重来,要走很长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方可抵达逝去了的遥远年代。每次遇见,总要买一点儿糖饼子。捻一块搁嘴里,不要咀嚼,一直含着它,慢慢地,相融于唾液,由金刚铁化作了绕指柔,用舌头将它翻个身,继续含着……这种来自稻米精魂的甜,铺天盖地而来,眼前一片白衣胜雪,这漫无边际的雪花正一点点氤氲着口腔味蕾,直至迎来一个七彩童年。一整座村庄的孩子,没有谁不曾偷过家里的米。悄悄放布袋里,一路拎着,结伴步行很远的辛苦路,到达一座叫做横埠河的集镇,翻一座山,一座神秘的小小村落,忽现目前。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生意人,一律加工糖饼子售卖。我们小孩没有钱去买,唯有偷米去换。陌生村庄的生意人,真会拿捏孩子们呢,半布袋白花花的大米拎过去,只能换回一点点糖饼子,到底也满足了。回家路上想着,坚决不能吃掉。实在馋极,仅仅摸一块出来含着,直想着回村卖给小伙伴换几分钱。到底,每个孩子流感一样相互传染,皆背着大人将米偷出来,去换。那些糖饼子,最终陆续进了我们各自的胃。那种为获得一点甜的口腔满足,而深感内疚自责的矛盾心理,实在折磨人。慢慢地,我们再也不曾去到那座陌生村庄。这一份适可而止的童心里,一定有着对于大米的珍惜。这些不可多得的甜蜜,令童年的日月无比珍贵。彼时,纵然穷乏贫瘠,随之光阴的发酵,到得当下,终成琥珀,值得捧起来呵护——有着稻米之甜的童年,简直是可歌可泣的,依然被我热爱着。它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游荡,不盈不亏,如明月照着大地。(钱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