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梦想的光芒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张晨 分享到 2023-12-20 10:10:15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上面的话,摘自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隔离”“孤立”“接触少”,曾是村庄数千年来的状态。

而今,板结的乡村社会形态早已解构,新与旧的碰撞,留与走的困惑,城与乡的选择,都在拉扯着乡村,多元化、流动性重构乡土中国。

近日,我在“皖南川藏线”上的月亮湾村蹲点调研。打量乡村,打量乡村里的人,看到了新的力量。

其中,返乡青年入村了。

村里的人流分层很明显:二十多岁的人往外走,三四十岁的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开始有返流乡村的趋势。以至于村里开个民宿业主座谈会,会上很多人是同班同学!

巧吗?巧事中见趋势。他们的经历相似:都是早早离开乡村,在城市里求学、打拼。如今嗅到了乡村的机遇,不约而同地回来了。

这波回来的人,可不是《月亮湾的笑声》里的贵根、兰花,他们头脑灵活,眼睛不会只盯着一处,往往是夫妻俩一人在村里经营,另一人在城里工作。

乡村的投资并不是他们唯一的事业。按老辈人的说法,他们会“折腾”。

返乡青年为什么有能力回乡创业?因为普遍拥有教育背景。

现在依然不断往外走的青少年,就是返乡青年以前的样子。在月亮湾村驻村的日子里,在路上竟然没遇到一个孩子。

村里的拱桥、河边的石头、成片的竹林,已不再是孩子们每日嬉戏的环境,只是研学游打卡的背景。

庞大的农村孩子群体,也加入了教育“卷”的行列。家庭决策里,孩子上学被列为首要因素,进城陪读之风在乡村盛行。

上世纪上半叶,“南陶北晏”穷毕生之力开展乡村教育实践。今日乡村里的教育普及率,让陶行知、晏阳初两位先生的夙愿得偿。

“社会大学”没有门槛,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各式各样的人才。40岁到60岁的人口,绝大部分都有城里务工的经历。一位民宿业主说,在村里想找能做精细活的服务人员并不难,因为不少中年女性都在大城市的酒店里打过工,接受过培训。

充分的流动性,让山里人见多识广。就算不出远门的老人也不再耳目闭塞。

多元的文化,多彩的世界,把曾经石块般固化的乡村流动成潮汐。在“社会大学”中学到的本领,是返乡创业者的真正资本。

返乡青年为什么愿意回来?因为有家的地方有了工作。

“进城风”还在不断地把青壮年卷入城镇,而“返乡风”也悄悄“吹”起。

“您回村里发展,住在哪里?”

“我在县城有房子,住在县城里。”

这是在村里走访时经常有的对话。返乡青年多在城里安家,回家乡是想抓住另一个风口。

在月亮湾,旅游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23年,月亮湾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00万,在河边摆地摊的老人,旺季时月入5000元都不在话下。

“宜业”的乡村对年轻人有了巨大的吸引力。

而且乡村“宜居”也正在跑步前进,一年一个样。

还记得有年冲上热搜的趣闻吗?一个打工妹过年回家待不住,大年初一就要离开村子,理由是不能像在上海那样天天喝到现磨的咖啡。

话虽然有点矫情,但也反映了年轻人在村里待不住的共同感受。

一些乡村为了留住客,正按照“宜居”的高标准改造。

冬天屋里冷,曾是农村待不住的一个理由,但现在,地暖已成民宿标配。到乡村过年,既有年味又有舒适。

“以前农转非,变成城市户口有面子。现在,在农村有个院子,才最有面子!”一位新村民说。

返乡青年回乡能做啥?他们为乡村带来新的打法。

不得不说,这届返乡年轻人脑洞大。父辈不懂网络上的打法,年轻人能把网络营销玩得转,不再坐等客源上门。

有一家民宿,夫妻俩有明确的小众化客群定位,夏天吸引亲子游,冬天就定向营销上海的退休族。眼下,又在拢一波年节客流。

返乡青年从城市“留学”归来,在乡村开创事业,或可对冲村庄的“空心”化。

人,是乡村能否振兴的决定性因素。乡村留不住人,就会慢慢沦为空心村。

但我们不必焦虑。到2023年初,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城镇化率达70%时,就会出现逆城镇化的倒流现象。

所以,不必害怕空心村。乡村振兴需要过程。

我们需要对乡村来个再认识。乡村已渐渐丢掉很多东西,村头的炊烟还在升起,河边的水磨不再转动,小路上没有了赶集的牛车。

一些代表“乡愁”的老物件被小心翼翼地放进村史馆。但新的乡村有新的赛道,更宜居、更宜业,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新的乡土中国,解锁更多可能性。梦想的光芒,正闪耀在这片美丽的乡村热土上。

(李揽月)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