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大美黄山,迎客天下,离不开山上一群工作人员的常年驻守。在他们之中,不乏爱好摄影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蹲守黄山奇观,逐渐修炼成了拍摄黄山的“摄影大师”。
拍下迎客松的“影像日记”
胡晓春(守松人)
12月21日,受到寒潮影响,黄山持续低温。胡晓春拿上望远镜,走出值班室,紧了紧外套,加密了对迎客松的巡查频次。确认一切正常之后,他提笔记下一段日记。
作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记了13年《迎客松日记》,写下超过140万字。而作为一个摄影人,他还有一个计划:每天给迎客松拍张照片,从而留下一份“影像日记”。
3月 春之迎客松 (快门速度1/80 光圈F/5.6)
6月 夏之迎客松 (快门速度1/1250 光圈F/5.6)
11月 秋之迎客松 (快门速度1/1250 光圈F/5.6)
12月 冬之迎客松 (快门速度1/500 光圈F/5.6)
“每拍一次迎客松,拍它如何迎接日出日落、经历寒来暑往,其实就是在为历史留份底稿。”翻动着电脑里的照片,胡晓春有感而发。
“中国好人”胡晓春今年43岁,在黄山工作17年,其中13年都在守松。因此,迎客松,成了他的摄影作品当之无愧的绝对主角。
横着拍、竖着拍,晴天拍、雨雪拍,胡晓春不仅自己拍,还不时帮着游客拍。有时他刚刚工作结束,站在护栏旁边,会被游客拍拍肩膀,请他帮忙拍张照片。每到这时,胡晓春都会爽快地接下相机。
“能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的旅途不留遗憾,何乐而不为呢?”最近,胡晓春还做起迎客松的讲解员,义务给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解关于迎客松的知识,有时他会拿出手机里的历史照片,作为辅助讲解的“道具”。
“飞檐走壁”看风起云涌
李培生(放绳工)
12月17日,黄山莲花峰脚下,“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的集体宿舍,宛如一个微型放映展厅——
李培生坐在一台电脑前,操作鼠标播放他最近拍摄的风光大片。3名同事围坐一旁,啧啧赞叹伴随照片切换,此起彼伏。
6月 云谷索道(快门速度1/250 光圈F/16)
7月 玉屏石榴石 (快门速度1/125 光圈F/11)
3月 玉屏峰 (快门速度1/250 光圈F/11)
3月 莲花峰 (快门速度1/350 光圈F/5.6)
“哇!李哥,这张在哪拍的?”“就在我们上班那条路上。”几轮对话下来,同事王年丰感叹,李培生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
李培生今年49岁,在黄山工作26年。作为一名放绳工,他需要在万丈悬崖上“飞檐走壁”,捡拾掉落在崖间杂草中的垃圾。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就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李培生说,不仅于此,他还会在放绳休息的间隙,观察正在拍照的摄影家们,怎么把眼睛看到的风景,通过相机镜头表现出来。
起初,李培生只用手机拍拍。后来,一位摄影家看到他拍的照片,觉得颇有天赋,便送了他台二手相机。那时,不懂调整相机参数的李培生,只能先用自动模式拍,再研究成片的参数。
几万张照片,一遍遍练习下来,现在的李培生,玩起相机游刃有余。有一次,为了蹲守雪后云海,李培生足足在莲花峰上待了3个小时,不断调整光圈、焦距等参数,只为按下一次快门。直到守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他才突然发现,地上的雪水早已浸湿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