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市法院判决一起电商平台“仅退款”案,买家败诉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1-18 12:43:30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对那些长期服务不到位、质量不可靠的商家采取更严格的举措,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机制,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话题。然而,有些消费者却借此“薅羊毛”,故意以各种不真实理由申请“仅退款”,试图贪“小便宜”。近日,我省桐城市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类似案件。

买家故意“仅退款”,法院判其退钱

强某在某网络平台上购买了塑料袋商品50件,购买的价格是1045元。强某收到货物后,在网络交易平台上称“收到的塑料袋与合同约定的规格不符”,先后4次在平台申请“仅退款”,退款成功后,未进行退货。

后商家苏某多次要求强某退还货物或者支付货款均遭拒,苏某诉至桐城市法院,要求强某支付货款1045元并支付因维权支付的材料打印费、调档费、邮寄费等2010元。

桐城市法院审理认为,双方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合法有效,商家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向被告交付货物(塑料袋商品50件),强某通过网络平台申请“仅退款”并退款成功。强某以其收到的塑料袋与合同约定的规格不符,通过平台退款成功后,在苏某要求其退还已收取的塑料袋时,拒不退还,侵害了苏某合法利益。

对苏某要求被告退还货款1045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判决强某退还货款1045元。

多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

2023年12月25日,某知名电商平台对外发布了关于变更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通知,该通知发布引发网友热议。从调整过的新规来看,新增“基于平台自身大数据能力,识别多维度结合,对于买家发起符合相关情形的售后,做出快速退款或退货退款的规则依据”。也就是说,如果卖家差评或者违规情况过多,一旦被投诉,卖家会被平台直接判定退货退款或仅退款。另外,如果卖家在未经买家允许的情况下,延迟发货、强制发货,系统支持买家仅退款。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仅退款”服务操作流程如下:买家需要选择不退货仅退款,平台介入,点击申请退款选项;小窗会弹出服务类型,选择“我要退款(无需退货)”;填写退款信息(货物状态,退款原因,退款金额);最后提交,完成整个流程。

另一家大型电商平台也宣布对售后服务管理规则进行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退款不退货执行标准,支持对用户“仅退款”的申请。此前在该平台,消费者仅能申请换货和退货退款。

据了解,早在2021年,另一家电商平台已推出了“仅退款”服务:如果订单商品存在货不对板、质量不合格、恶意欺诈等问题,平台会从商品价值、商品性状、信息描述、售后投诉,以及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消费信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定,视情况支持消费者仅退款诉求。

商家被“薅羊毛”频发

“仅退款”规则一时间成了热议话题,受到关注。而多家电商平台推出方便消费者的“仅退款”举措后,令人担心的一幕出现了,一些消费者利用“仅退款”规则,进行恶意操作,损害商家的利益。

有的消费者收到商品可能明明没有质量问题,也会找漏洞、钻空子选择“仅退款”,意图不花钱白拿商品,将“仅退款”等同为“零元购”。

近日,湖北一电商商家发视频称,顾客通过平台购买四件产品,送达后,该顾客拒收一件,取走另外三件,却成功申请了全额“仅退款”,总金额为1800余元。此后商家和快递站联系得知,此人这样操作已有好多次。商家向平台申诉未果,目前已报警处理。

有不少商家吐槽称,最近遭遇类似经历。

在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法院审理的一起“仅退款”案件中,被告沈某称“在收到货物时包装损坏”,申请“仅退款”成功,其在商家多次要求退还货物后拒绝。法院判处买家应支付货款,并支付商家因维权所花费的各类费用。法院认为,在商家提供的货物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沈某拒绝退还货物,导致商家既未收到货款也未能收回货物,沈某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违反买卖合同约定,应当承担支付货款的义务。

律师:合理合法使用“仅退款”规则

万商天勤(上海)律师事务所程亮律师称,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仅退款”政策,初衷是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解决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后顾之忧,对增加电商平台用户数量、增强对消费者的粘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消费者利用“仅退款”政策“薅羊毛”的现象也常有发生,甚至出现同一个消费者在同一个店铺内多次“仅退款”的极端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攻略、手册,不少商户都受到影响,也苦于平台的仅退款政策,向平台发起挑战,甚至起诉平台。也有一些商户起诉消费者,要求消费者退还商品,或者退还平台的退款。

程亮称,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买卖合同关系,消费者收到退款,理应将商品退还商户,已经有部分法院判决支持商户要求消费者退还商品的请求。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合理、理性地使用“仅退款”这个福利很有必要,滥用“仅退款”“薅羊毛”既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有违诚信原则,也可能面临被起诉至法院的诉讼风险,徒增诉累。

(实习生 陶荣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