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省人大代表姚和平建议,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基础上,立足我省实际,通过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进一步加强就业管理。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以来,统筹做好稳就业、促创业、保民生、缓降费、强人才、治欠薪等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姚和平是四届省人大代表、两届安徽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深交所上市公司安利股份的董事长。他在调研中发现,202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14万人,净增数量仅次于浙江,比2020年净增24万人。“从近千万名农民工省外务工,到24万名高校毕业生流入、110万名农民工回流,我省从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到现如今成为人口净流入省份。”姚和平表示,在每天诞生11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速度下,2022年安徽新增各类人才84万人、总量突破1100万人,大数据分析显示当年净流入高校毕业生24万人。
姚和平认为,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加之近年来,国家和安徽省针对就业颁布了许多政策文件,因此,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十分必要。
针对办法修订,姚和平建议,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高端业态发展、品牌建设及行业集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促进市场化引进人才。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制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统一的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支持各地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或专门服务平台,制定政府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清单,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成果。
“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他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创业扶持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公益活动,鼓励帮助劳动者创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推动构建覆盖不同创业群体、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他建议,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机构,鼓励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建设青年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孵化基地,支持社会资本、高校等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鼓励企业由传统的管控型组织转型为新型创业平台,促进就业。
同时,姚和平建议,建立产教联盟,加强技工技师人才体系建设。打造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合作为前提的产教联盟。鼓励企业建立优秀技术人才技能资格破格申报、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加大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形成正向引导,扩大就业。
他还建议,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培训就业对接,引导紧缺专业(工种)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技术工人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