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打造新材料万亿产业集群也是我省的重大战略安排,但塑料制品仍在大量使用,并部分最终成为“白色污染”,“安徽是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的产能大省,随着相关技术进步成本持续下降,为可降解制品市场化提供了良好条件。”省人大代表、安徽泰格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柯丹丹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加快省级层面禁限塑立法,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应用,开展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开展试点,并建议将聚乳酸材料纳入新能源汽车车用关键材料。
我省生物基新材料“墙内开花墙外香”
当前,我国的“限塑令”已实行16年。“然而,由于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较长时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生产安全、卫生健康等隐性成本又大部分被转嫁,导致商超、餐饮、纺织等使用行业对其具有一定的使用惯性和选择依赖。”柯丹丹表示,这些都造成了目前生物基塑料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内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的局面。
据了解,我国塑料制品消费超过1.6亿吨,其中1600万吨制品最终成为“白色污染”。与此对应的是,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柯丹丹介绍,目前国内仅有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企业具有或规划有百万吨级产业规模,“距离全面替代传统不可降解塑料仍有相当差距。”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由于环保意识觉醒较早,环保立法和替代措施先行一步,对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程度较高。柯丹丹介绍,安徽是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的产能大省,近年来,蚌埠市大力发展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但产品主要是走出国门、远销欧美,“有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无奈。”
建议加快省级层面禁限塑立法
柯丹丹走访发现,干净、卫生、便捷等特性是当前消费者使用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购物袋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限塑令”实行的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规定后,塑料袋消费量日益增长。“客观分析,相对不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上述特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对环境和健康更加友好。”柯丹丹认为,是由于宣传、使用等接触机会的缺乏,导致了对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品认知的缺位。
全球已有包括欧盟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禁塑法令。柯丹丹调研发现,国内如海南已通过立法全面禁塑,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在中部六省率先立法禁塑,山东、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也在开展立法准备,全国范围内的全面禁塑是大势所趋。
“蚌埠市现有聚乳酸产能40万吨/年,能够完全保障安徽省禁塑涉及的产品替代需求。”为此,柯丹丹建议由省司法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牵头启动禁塑立法调研,研究将禁塑立法纳入省政府立法计划立项。
聚乳酸材料可纳入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
“作为替代传统不可降解塑料的必然选择,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将获得空前巨大的市场空间。”柯丹丹认为,当前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已具备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完善的产业化水平,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应用上,都可实现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完全替代。
安徽省已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并逐步提高本土化产业链配套比例。汽车内饰对聚乳酸产品应用是一个巨大市场,柯丹丹建议由省发改(汽车办)、科技、经信等部门研究,在现有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将聚乳酸新材料纳入汽车内饰产品应用范围,帮助对接车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性能测试,加快打通汽车内饰市场。
聚乳酸保温板具有重量轻、可加工性好、致密性高、保温隔热效果好、绿色低碳、可循环降解等优点,柯丹丹建议由省住建厅牵头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等方式,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建筑物墙体,优先推广使用聚乳酸阻燃建材,并逐步在全省全面推开。
地膜造成的农田“白色污染”也备受关注,柯丹丹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力度,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比例提高至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推广任务的50%。(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 任逸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