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合肥“80后”掏粪工,12年坚守“最臭岗位”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1-31 18:25:15

他,作为一名80后,却跟脏臭的粪水打了12年交道;一辆车、两个人,清掏着这个城市角角落落的粪便,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近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学思想 建新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清运班的班长刘学义作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遴选的10名先进典型之一,登台讲述自己默默奉献在掏粪岗位上的故事,展示了新时代环卫工人的时代风采和奋进姿态。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环卫工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投身:师傅带路,适应“脏臭”

掏粪工职业默默无闻,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跟脏臭的粪水打交道。“有人问,作为一名80后,你正值青壮之年,啥工作不比掏粪工光鲜?干这行你后悔吗?说实话,我也曾这么问过自己。”刘学义说,人们排斥脏臭的气味,是一种本能反应。

刚到掏粪工岗位,刘学义就拜师掏粪清运班的环卫老劳模吴电生。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出任务是去清掏一个老旧小区的化粪池。

“那年8月份的合肥又热又晒,当吴师傅把化粪池盖子打开的那一刻,恶臭和沼气的热浪,混着小飞虫,扑面而来,再加上一些视觉冲击,我恶心得没忍住,直接就在现场哇哇吐了起来。”刘学义说,当时吴师傅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默默地递给他一条毛巾,轻声细语地引导、鼓励。

“当时我坐在一旁,一边拿着毛巾捂着嘴,一边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刘学义说,虽然心里排斥,但工作任务摆在那里,他也不能老看着吴师傅一个人忙,就跟着他打打下手。从那以后,他跟着吴师傅边干边学,学会了劳动技巧,也学到了甘于奉献的品质,慢慢适应了掏粪工作,也从吴师傅口中的“小刘”成为了清运班的班长“老刘”。

“有一年夏天,我接到了一个疏通老旧小区化粪池的任务。因为缺少物业管理,那个小区化粪池已经有些日子没有清掏过。当打开化粪池盖子时,我看到池里粪便的表层已经干结硬化,人都能直接站在上面,吸粪车的管道无法直接插入处理。”刘学义说,这种情况很少见,为了能将粪便抽上来,他和工友们商议,往池里不断灌水,让结块的粪逐渐稀释。

“化粪池中央开始松动,但抽粪工具却够不到边角,我只好拿着粪瓢便跳入池内用力搅动。”刘学义说,那个池子底部有8、9个平方米,可无奈池子入口太小,他只能侧身搅动,干起来很费劲。每搅一次,沼气与粪便混合的刺鼻味道就直冲上来,用不了半个钟头就头昏脑胀。就这样,整整清掏了一天,经过反复冲洗,这个化粪池的疏通任务终于完成。

可到这里还不算结束,清运化粪池里的粪便,要等到罐车内的气体释放完毕,再戴上防护眼镜和防毒口罩,进入内部清理杂物,用高压水枪对罐内的各个角落进行冲洗……“当全部清理、疏通完成后,我真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汗水混合着粪水,两种气味混合在一起,粘在身上洗几遍都散不了。”他说。

坚守:工作量翻番,迎难而上

庐阳区是合肥老城中心,虽然繁华,但也有着基础设施老旧、交通拥堵等老城区的通病。从2011年开始,庐阳区城管局环卫管理中心直管公厕的数量从61座增加到了95座,十多年时间,工作量将近翻番,但掏粪工人数不增反减,从原来的9个人,减少到了5个人。

为了让95座公厕顺利运转,每天天一亮,刘学义就和几个同事开着粪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老公厕基础设施不好,管道不通畅、毛病多,得常去看看;市中心不好停车,作业要赶早,动作要迅速……这么些年下来,他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明教寺西公厕位于合肥最热闹的步行街区中段,每到小长假,街上人挤人,厕所也要排队上。前些年的一个“五一”小长假前,刘学义和同事们忙完工作,本以为可以安安心心和家人过个节,却在放假第一天,傍晚接到了单位同事的电话,“老刘,明教寺西公厕堵了,你快来看看吧”。

“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亲友围坐一起,一桌饭菜刚上桌。”挂掉电话,他赶忙放下了碗筷,跟亲人们打了个招呼,就急忙联系工友,拿起放在家中的备用工具,赶了过去。

“等我到了一看,污水混合着粪便已经淌到了公厕外的路面,还在不停地往外冒,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捂着鼻子踮着脚、绕着路走。”看到这个情况,刘学义连鞋都没来得及换,就和后来赶到的同事开始排查堵点。

“虽然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堵点,但无法疏通。我慢慢将专用的疏通管伸进了堵点,尝试了几次,都因为管子不够长,总是钩不到。”刘学义说,情急之下,他撸起袖子,俯下身子,屏住呼吸,一只手撑在污水中,一只手伸进了下水口,慢慢拿着疏通管往前摸,脸和污水贴得越来越近。

“终于,疏通管钩上了。我调整了一下姿势,准备把堵塞物慢慢拽出来。”他正在高兴的时候,不料,长时间支撑着身体的左手滑了一下,整个人脸朝下摔倒在了粪水里,脸上、身上都被粪水浸透了。

     

奉献:接力爱心畅通,志愿服务500多户

多年来,日常工作之外,刘学义还主动担负起了一项新的使命——作为合肥“爱心畅通小组”的组长,带着工友们义务帮助辖区居民清掏下水管道。

刘学义告诉记者,这项志愿服务工作始于2014年。当年,他的前辈、掏粪工吴保文带领大家成立了“爱心畅通小组”,免费为辖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体疏通下水管道。“那时候,我还只是小组的一名成员;现在,吴劳模因为身体原因调整岗位,我正式接过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继续把爱心畅通的传统传承下去,为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刘学义说。多年来,他们志愿服务的脚步走过500多个家庭,“城管送春风,爱心惠民心”等一面面锦旗,是群众对他们的认可,也是最大的鼓励。

“为什么要当一个掏粪工?干这行后悔吗?时间给了我答案——做实事、做好事,为群众、为社会,我不后悔!我也一样坚信,看似不起眼的清掏工作,却是确保这座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刘学义说,虽然自己已经年过不惑,但对于环卫掏粪工这份职业,更加坚定,将会继续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实习生 潘美玉)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