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风采】安徽省劳动模范朱若玉:兴农路上的90后“新农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4-24 16:03:28

“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和热爱。”灵璧县绿飨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若玉是个90后姑娘,她情系三农,大学毕业后她勇敢返乡创业,当起循环农业探路者的角色,立志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以有机肥生产为纽带,联通“养、种、游”,打造绿色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带动家乡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

2013年大学毕业后,朱若玉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和很多父母对女儿的期盼一样,家人希望我本科毕业后能留在城里,有个稳定的工作”。朱若玉说,农业投资大、收益慢、风险高,一开始家人不支持她回乡吃苦。但在创业实践中她发现,城乡居民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循环农业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于是,她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做一家循环农业经济完整产业链的农业企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要走绿色、有机的道路。

“回来以后我发现,她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把这当做终身的事业。”辛苦劳作一辈子的父亲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做农业的决心。最终,家人被她的执着打动,用家庭房产抵押做了400万贷款,并流转了500亩土地,开始组建绿飨园现代农业生态园。朱若玉抓住当时鸡蛋行情稳定的机会,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新建蛋鸡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养殖环境已实现自动化,从添料、送水、控温到清粪、捡蛋,数万只鸡只需要一个工人就能完成。

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畜禽粪污的产生量也增多,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养殖业也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朱若玉筹集资金投建了绿飨园有机肥料厂。通过将粪污转变为有机肥料,不仅解决了污染源问题,同时生产出可有效改良土壤的优质有机肥,种植出优质安全农产品,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良性循环,资源循环利用率接近100%。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各类鲜蛋5000多吨、有机肥料2万多吨、绿色蔬果4000多吨,农产品增值25%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5%以上。

利用自己200亩标准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朱若玉带头成立了绿飨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绿色果蔬标准化种植和可追溯体系建设,打造上游有机果蔬基地种植产业链,积极吸纳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村青年入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推行绿色蔬果标准化种植。此后,朱若玉的创业之路开始真正进入快车道。500亩高效示范三产融合生态循环产业园,打通了从“饲料生产—蛋鸡规模养殖—有机肥生产—绿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完整循环农业绿色产业链,实现了由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全面融合。

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朱若玉始终没有忘记初衷。依托养殖和种植两大优势,她通过产业带动、提供就业岗位、创建扶贫基地、农产品购销、技术培训与物资支持等多种方式扶持带动脱贫农户400多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作为一名有理想有信念的“新农人”,朱若玉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朱若玉投资500万元建设宿州市首家农民公园,分区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区、农民文化广场、儿童户外拓展、体育锻炼等项目,常年免费对群众开放。每逢节假日,公园里人潮涌动,欢声笑语不断。“看到乡亲们可以每天到公园里散步、健身,村里的留守儿童也能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丰富的课外活动,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有人才、有产业”。深谙农业发展之道的朱若玉在特色种养和休闲旅游两个领域设立专门孵化区,为有志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作为安徽省首批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绿飨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年均培训来自宿州市四县一区的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养种植大户1000余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