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4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常态化对标学习先进做法,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高质量推进“信用安徽”建设,打造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去年批准建设用地45.49万亩,总量位居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推进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已替代传统证明超190万份,并于今年2月试行拓展至自然人等所有主体。
全省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3880亿元
全力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近年来省发改委等部门创新打造“有效投资E服通”线上调度平台,通过“红黄蓝”亮灯定时“线上”预警调度,推动2023年省重点项目开工4304个,竣工2806个,支撑全省项目投资增长13.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连续24个月增速超过18%。
按月组织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线下”集中会商,实现要素在线匹配“零距离”,全年开展项目融资对接活动21场,签约项目1121个、授信3280.2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万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贷款余额增速截至今年3月连续16个月居全国首位;批准建设用地45.49万亩,总量位居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实现产业用地100%按“标准地”方式出让。我省还全面落实用户红线外电力接入工程“零投资”政策,建成41个“零计划停电”示范区等。
2023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3880亿元,居全国第7位。全省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16个月居全国首位。2023年末,我省境内上市企业175家,居全国第7位,2023年当年新增14家,居全国第7位;落地私募基金规模达1.61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2023年当年股权融资239.25亿元,居全国第6位。
计划完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投放1000亿元
今年我省将持续健全要素服务保障机制,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省级调度项目100%开通“问题直通车”,推深做实“1+10”(“1个”线上常态化推送平台,“10”场线下专题对接活动)项目融资对接,全年计划完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投放1000亿元,促进重大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聚焦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环境,下一步,我省还将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加大政府数据等归集力度,用信息增信用,用信用管风险,更好对接融资供需双方,将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构建“渠道聚合、服务标准、触达广泛”的服务网络,健全线上金融服务矩阵,提升各类市场主体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将创新能力作为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评级增信因素,推出契合科技中小企业轻资产、长周期特征的专属金融产品,探索形成科技企业“技术流”、科技人才“能力流”等信贷评价新模式。我省还将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进度,提高资本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试行拓展至自然人
去年以来,“信用安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省开展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政府履约践诺、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实现全省政务失信案件“清零”、具备履行条件的政府部门合同协议督促履约、拖欠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发现一起、化解一起”。
推进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已替代传统证明超190万份,并于今年2月试行拓展至自然人等所有主体。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全国第1。
今年我省将实施信用提升“8620”专项行动。年内计划培育新增8万家A级纳税人、环保诚信企业、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等守信激励对象,帮扶推动6万个主体退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引导完成2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动态清零”政府失信被执行人案件,全面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同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广“信易贷”模式,统一规范全省信用评价。我省今年将完善“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健全政务诚信监测预警体系,推动政府履约践诺,深化政务失信治理,实现政府和国企拖欠中小企业无分歧帐款清欠到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