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首届徽茶“十佳”制茶能手王可科:一缕“祁门香” 凝结匠人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4-28 14:44:35

春天里,漫山遍野的茶树排列整齐,一个又一个忙碌的采茶身影勾画着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对于王可科来说,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作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生长于一个父兄两代制茶的茶农之家,从茶厂到祁红公司,从“祁红”初制到精制十几道工序,王可科已精熟祁红制作技艺精髓,也见证了祁门红茶的发展。王可科先后获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黄山市第八届人大代表,黄山祁门门门红茶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首届徽茶“十佳”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37年来,王可科始终坚守匠心,努力让每一盏都是祁门香。

传承茶文化 发展“新茶经”

祁门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拥有“生态王国”“红茶之乡”“御医故里”“千年古县”四张特色名片。在父辈的感召熏陶下,王可科始终保持一个信念——只要有助有益祁门红茶产业发展,再苦再累都刻苦学习。“记得小时候,茶厂里都是传统手工作业,技艺高效率却偏低。”为了让制茶技艺跑出“加速度”,多年来,王可科坚守传统技艺制作,坚持生产一线作业,坚定开创创新发展,坚信传递每一盏都是“祁门香”的理念。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时代,累计已申请茶机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除此之外,王可科还注册“中祁梦红、同华祥”商标五项,都已转换成果并投入使用。2010~2015年通过五年的努力,王可科完成祁红公司低产茶园2000余亩的改造,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祁红米兰世博金奖产品他是骨干成员。2016年王可科被命名“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祁门县工会开展“跟着劳模去扶贫”活动,他不断发挥劳模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5家茶厂技术革新,成功申办食品许可证,进一步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此外,王可科坚持深入茶园讲授绿色防控,茶叶加工关键技术,共同弘扬祁门红茶并在带动茶农增收增效,为家乡的青山增添了一轮彩虹。

成立工作室  传递“祁门香”

“祁门红茶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坚持‘品德、品质、品种、品味、品格、品控、品牌’七品一体发展理念。”随后,“黄山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祁门县王可科技能大师工作室”纷纷落成。截至目前,王可科已带徒7人都办厂或自营,工作室为培养年轻一代进入祁红产业提供一个“传、授、教”平台,公司产品在国内各地斗茶大赛中,多次荣获“特别金奖、金奖、银奖”,2017年,王可科被授予“黄山市劳动模范”称号。荣誉的背后是鼓励,也是鞭策,王可科怀揣传递高香、味醇、形美、色艳四绝“祁门香”的梦,成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2019年9月,当地政府邀请万里茶道编委首次前来祁门考察,这为祁门争取中、俄、蒙三国申请“万里茶道”世界非遗项目推进,迈出坚实的一步,也为成立“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打下基础。“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祁门红茶产业集团’逐渐壮大,在国内外有了很好的知誉度影响力。”王可科介绍,希望通过努力扩大祁门红茶知名度,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康养祁门不断奉献自身力量。

多年来,王可科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热心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暑假期间,他多次示范指导和讲解,为大学、专科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王可科还与祁山小学、阊江小学结对开展“我爱祁红、我爱家乡”红领巾社团,多次非遗进校园授课活动,讲解祁门红茶的创制历程与人生如茶的每一阶段成长经历如何相似,为国培班职校教师讲解祁红历史文化二十多场,让“一缕祁门香”香飘世界。(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