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安徽创新实施4.0版人才新政,去年全省新增各类人才95.5万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7-02 21:39:02

视野开放引人才,协同高效育人才,优化服务留人才,机制创新用人才……去年以来,我省锚定人才强省奋斗目标,制定安徽人才“30条”4.0版,提出系列突破性举措,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2023年,全省新增各类人才95.5万、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30人,总量突破1270万。

引人才

成功引进2位院士来皖工作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我省突出重点招引领军帅才,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重点领域,实施战略帅才“徽萃”项目,对来皖顶尖人才赋予研究方向、平台设置、团队组建等方面高度自主权,“一事一议”给予科研支持,成功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位院士来皖工作。支持同一单位与多名院士签约、建设多个院士工作站,建站资助和期满奖励按需发放、按绩兑现、上不封顶,新备案建设工作站 22家。

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我省摸排掌握全省945 类重点岗位 23.52万人才需求,集中编制人才图谱、发布需求清单。同时,打造“人才安徽行”活动品牌,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岗位 13多万个,招引人才5.2万人,达成引智合作协议 650多项。

着眼未来招引青年俊才,我省对标国内先发地区博士后支持政策,大幅提高资助补贴标准,新增国家级站点44个、吸引博士后1342人,在站博士后突破4000人。常态化组织“招才引智高校行”,省内企业每年开发不少于60万个高质量就业岗位,2023年全省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68.5万人,省内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皖率达71.7%,留皖人数超过32万人。

育人才

高校新建76个高峰培育学科

发挥在皖200多家“国字号”平台育才作用,我省建立“央地人才发展合作联盟”,由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与省市相关单位结对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2023年,合肥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4人成功当选院士,央地联合招收研究生358名,34家省“一室一中心”新增高层次人才908人、同比增长32.4%。

科教协同育才,我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科教融合学院,最高可按建设费用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评估优秀的给予额外奖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相关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试点,招收硕博研究生500余名,中短期培训在职研发人员超过5000人次。

我省还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新建76个高峰培育学科,增设本专科专业点 314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学科占比接近60%。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及集成电路产业,逐项制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留人才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点对点服务

把优秀人才留在安徽,我省立足人才“安身”创新安家政策。省级对来皖工作人才按照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部级领军人才C类、省域拔尖人才D类、优秀基础人才E类予以评审认定,按层次给予A-D类人才200 万元、100 万元、50万元、30万元安家补贴,并为E类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对新来皖C类以上人才的配偶,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优先安置工作,子女就近就便安排入学。

立足人才“安心”,我省对A、B、C类高层次人才,分别由省、市、用人单位安排专员提供点对点服务,主动帮助解决和满足人才在皖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到“有事多援手、无事不插手、难事不撒手”。

立足人才“安业”优化评价激励,我省坚持实绩评价,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工作履历等作为企业人才层次认定和待遇兑现的主要依据;围绕产业评价,“一产一策”设立特色专业,增设技术经济、科学传播、快递工程等职称专业。我省先后授予125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25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限。急需紧缺人才由2名同专业领域正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推荐,即可进入高级职称评审程序。

用人才

去年入选国家“杰青”“优青”49人

坚持项目用才,我省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招才引智计划,面向企业征集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需求,梳理发布招才引智计划指导目录,每年滚动实施100项左右,对完成攻关任务的团队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费支持。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我省还出台政策,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中,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领衔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2023年度,我省入选国家“杰青”“优青”49人、同比增长28.9%,创历史之最。

我省每年还从高校选派 200 名左右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企业技术副总、技术顾问等,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从企业遴选 200名左右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客座讲师。对获得省级以上技能荣誉的高技能人才和获得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有关奖项的选手,可采取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到职业院校任教,19名“能工巧匠”已到岗任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