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守护着城市地铁的每日安全运营,默默坚守着老百姓的出行。为了地铁列车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他们需要对近200吨重的地铁列车进行精准的架车操作,再把地铁列车的同轴轮径镟到0.5毫米以内,还要钻到闷热的地下密闭空间作业……1999年出生的薛窦便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在今年夏天,他又主动加入了合肥轨道的防汛防洪队伍,为汛期地铁站的正常运营保驾护航。
在毫厘之间“炫”绝技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是城市引导承载绿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也是越来越多的市民的出行首选。合肥,是国内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16底年开通首条地铁,到目前运营线路达到5条、运营里程突破210公里、运营站点达161个、安全运营2730余天、累计客运量超17亿人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和端午节小长假,合肥轨道实现运行图兑现率100%、线网准点率100%。
这两个100%的背后,凝聚着薛窦与工友们日以继夜的坚守和付出。据介绍,薛窦2021年从滁州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便进入合肥轨道,成了车辆中心工程车及设备车间的一名设备检修工,主要负责场段大型工艺设备操作、故障处理以及日常保养,保证地铁车辆维修、维护工作顺利进行。“比如,为了让地铁平稳行驶,我们需要对地铁轮子进行‘精修’,也就是行业里常说的镟轮作业。”薛窦告诉记者,镟轮作业的精度要求很高,以毫米来计算。故障区域确定后,镟修量单次不能超过2毫米,最终同轴轮径差不能高于0.5毫米。这项工作是对检修工技术和责任心的考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镟刀位置,实时操作数控车床以调整刀具角度、进刀厚度、镟修速度等。“然后还要对车轮的修复情况进行校对,确保符合工艺要求。”
除了镟轮作业,薛窦和工友们还要钻到地下几米的密闭空间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由于属于特殊作业,每次作业前需要进行施工报备,并对密闭空间进行机械通风和气体检测。“同时还要准备安全带、呼吸器等安全设备。作业时,会有两名工友在密闭空间外进行监护,每隔十分钟进行一次呼叫应答,确保作业安全。”由于作业空间有限,薛窦和工友们在作业时需要弯着腰或者蹲着进行检修(平均半小时轮一次),“一个班次下来,浑身都是汗。特别是现在这个天气,就像是从水里捞上来的。”
“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运营时长和行驶里程不断增加,对轨道交通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不同工种的检修工对其进行更精密、更细致的例行检查和维护工作。”据薛窦透露,其所在车辆中心工程车及设备车间还有另一个工种——工程车运维员。这个工种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驾驶技能,确保工程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行,还要有精湛的维修保养能力,以应对工程车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和问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执行调车作业、线路检测、钢轨打磨等常规任务,还要负责紧急救援和特殊运输任务,确保轨道交通线网的顺畅运行和安全。同时还要对工程车进行定期保养工作,以延长工程车的使用寿命并保持其最佳性能。”
在风雨中守护地铁运营
今年夏天入汛以后,合肥连续遭遇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合肥轨道决定组建防洪防汛队伍,24小时待命保障运营车站平稳度汛。消息刚一发布,薛窦就报了名,随后被安排至4号线柳树塘站,协助该站进行防汛风险排查、客流疏导、应急处置以及物资储备等工作。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必须得冲在前面。”薛窦告诉记者,他老家位于我省的蓄洪区,“小的时候,每逢汛期下大雨,就能看到很多解放军、武警官兵来抗洪抢险,守护老家的堤坝。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次都能看到‘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的身影。”在达到入党年龄后,薛窦立马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世间总有不少巧合,薛窦在这个夏天终于可以像当年守堤坝的偶像一样,在风雨中守护地铁,守护老百姓的出行。他表示,在未来的日子,将以专业的技能和敬业的精神,化身为守护地铁运行安全的卫士,牢记职责使命,做好工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加强设备检查,确保设备状态安全良好,保障地铁安全平稳运行。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