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安徽去年排查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42660个,整改完成率99.43%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7-10 15:32:44

油烟污染、噪音扰民。近年来,油烟、噪声等群众“家门口”“窗边事”环境问题多发频发,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焦点。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把解决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推动幸福生活与美好生态环境“双向奔赴”。2023 年,全省共排查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42660个,整改完成42415个,完成率99.43%;省《民声呼应》反映的71个环境类事项,已解决69个,持续推进2个,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要求相关做法在全省交流,2023年我省环境信访件办理群众满意率居全国第3、长三角第1。

主动搜集“民诉”,快速响应“民声”

“我们主动搜集‘民诉’,快速响应‘民声’。”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严忠屏介绍,我省环保部门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及安徽警示片、《民声呼应》、舆情监测信息、省市“12345”、环保“12369”、城建“12319”、公安“110”热线等披露反映问题,从高发领域查找重大问题线索,联动省市统一开通“环境问题‘码’上反映”微信投诉渠道,分县(市、区)形成餐饮油烟、噪声污染、恶臭异味扰民等问题清单,全面摸清群众诉求,全年共排查整改问题超4.2万个。

对《民声呼应》反映环境类事项,细分节点和办理期限,明确2日内完成情况核查,问题处置后3日内回访;对“环境问题‘码’上反映”问题,按照管理权限及时交地方办理,开通以来已受理问题4239件,办结4122件;对群众反映油烟、噪声等高频事项,集中开展专项整治,2023年全省油烟、噪声投诉办理满意率99.66%。

环保部门持续关注“民情”。通过采取上门回访、“面对面”约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办结事项逐一调查回访当事人,做到合理诉求不解决不放手、群众不满意不放手。2023年,我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4年九成以上。

优化油烟治理技术,指导“绿岛”建设

近一段时间,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花园小区的居民松了一口气,油烟、噪音扰民问题终于解决了。

前段时间,该小区居民多次反映,望江西路一侧新开的一家饭店,有油烟、噪音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社区环保专干多次走访沟通、下达整改通知,并邀请第三方油烟检测机构检测整改是否合格。终于把居民这一烦心事解决了。

近年来,油烟、噪音污染问题频发,我省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推进专项整治。环保部门紧盯餐饮油烟问题,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企业选址、行业标准执行,对油烟净化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定期开展巡查,督促及时整改,定期清洗维护;探索编制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指导督促合肥、蚌埠、淮南等市建设餐饮“绿岛”项目,优化餐饮油烟治理技术路线。2023年共排查整治餐饮油烟问题8250件、整治完成8222件。

就噪声扰民问题,我省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划定16个地市、59个县区声功能区,布设、核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85个,实现有效预警、及时感知;探索建设一批“宁静小区”,通过对夜间施工、违规生产、机动车“炸街”等行为开展常态化宣教、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宜居指数2023年共排查噪声扰民问题31526件、整治完成31336件。

对露天焚烧、企业废气、涉水类、垃圾类、商业区居住区及畜禽养殖等6个方面异味扰民问题重点排查,2023年共排查恶臭异味扰民问题2884件、整治完成 2857 件。针对农村黑臭水体难题,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彩票公益金等1.16亿元进行集中治理,2023年完成治理项目1176个,比前两年总和多281个。

公开接访,现场交办并跟踪解决

“按照‘下沉接访、提级办理、分片包案、属地负责’原则,建立厅领导联系16个市重点信访件包保工作制度,通过明查暗访、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定期带案下访。”严忠屏介绍,省生态环境厅推行厅有关部门和属地生态环境局“与反映人见面、与被投诉企业见面、与属地政府或主管部门见面、核查处置深入现场”的“三见面一到场”工作法,精准有力解决问题,实现从“见件办理”向“见面办理”转变。

省生态环境厅以公开接访方式,现场交办并跟踪解决9批次群众反映的餐饮油烟、粉尘异味问题,对群众评价满意率低的信访投诉件,实行全覆盖核查;将专项整治落实情况纳入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省生态环境警示片拍摄的重要内容,2023 年四个季度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共披露问题140个,其中交办整改涉及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94个,公开曝光“滁州部分城区餐饮油烟管控不力污染扰民问题突出”等典型案例,以警示促整改、促落实。

省生态环境厅还主动向生态环境部及主流媒体推介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典型经验和案例;与网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皖信通平台同步推送的负面舆情,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核处,持续巩固提升专项整治成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