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集合
暑假来临,博物馆又成了孩子们探寻历史奥秘,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热门目的地。7月13日,由安徽博物院、安徽商报联合举办的“传承中华文明 萌娃探秘安博”暑期研学活动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欢乐启动,来自合肥市翡翠学校一(10)班报米花小队和活力阳光小队、合肥市稻香村小学二(十五)班稻花小队、合肥市习友路小学三(13)班壤培小队的近40名小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畅游安博,与群舒青铜“小神兽”面对面,近距离欣赏楚大鼎等“镇馆之宝”,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安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无限魅力。
跟着楚大鼎走进安徽文明史
“楚大鼎,原来有这么大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安徽文明史展厅,同学们一下子被安徽博物院的明星展品——楚大鼎吸引了。“它叫铸客大鼎,是安徽博物院八大国宝之一。”安徽博物院讲解员郑玉洁告诉同学们,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楚大鼎1933年出土自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是一件楚王重器,也是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孩子们还认识了各种国宝重器,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龙虎纹四环铜鼓座是钟离公自用之器,体型巨大,气势雄浑。吴王光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有重要价值。
参观安博镇馆之宝楚大鼎
“同学们夏天喜欢吃雪糕冷饮,古人没有冰箱,怎么消暑呢?”郑玉洁向同学们介绍了方鉴、尊缶的作用。“使用的时候,把尊缶放在鉴内,鉴内放冰块,就可以制作‘冰镇饮料’了。”
“哇,青铜做的冰箱好厉害!”合肥市翡翠学校一(10)班报米花小队的张思李安同学为古人的聪明智慧惊叹不已。“楚大鼎原来真的大到可以装下一头牛。通过老师的讲解,看起来冷冰冰的文物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遇见“小神兽”还能“带回家”
看完了楚大鼎等国宝重器,同学们又跟随讲解员来到《融汇四方 光耀江淮——群舒文化展》。群舒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偃姓皋陶后裔在江淮一代建立的小诸侯国联盟,这个展览集聚了全国22家博物馆的170余件青铜器、陶器、玉器以及原始瓷器,种类繁多,精品纷呈。
与楚大鼎等“大个头”相比,群舒文化展中集合了兽首鼎、曲柄盉等孩子们喜欢的“小神兽”。其中,兽首鼎萌态可掬,是安徽博物院“安小博”的原型。远道而来的兽面纹铜觥是山西博物院的明星展品。讲解员告诉同学们,青铜器体量的大小,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差异。“小神兽”虽小,却展现了群舒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制作“小神兽”
“这么可爱的‘小神兽’好想带回家啊!”萌娃的心愿,安徽博物院满足啦。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来到徽学堂,安徽博物院胡蝶老师带领大家用木质模板和珍珠泥亲手制作可以带回家的安博“小神兽”。安小博、龙小盉、财气包、鹰小奇……同学们边动手边交流刚刚学到的文物知识,徽学堂里一片欢声笑语。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二(十五)班稻花小队的宁无忧同学第三个完成手工作品,领到奖品后非常开心。“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安徽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前我从没想过,青铜器背后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来自合肥市习友路小学三(13)班壤培小队的王乐心同学边参观边记笔记,互动答题积极踊跃。“一下子认识了这么多青铜器,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我收获很大。”戚静好同学则通过参观记住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史明鉴、觥筹交错、一言九鼎……这些成语原来都和青铜器有关,真的很有趣。”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