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简称中互金)发布了19条倡议,旨在规范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这些倡议涵盖了事前评估机制、营销人员的资质、营销内容的真实性、合规审查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营销活动的合法性和诚信性。
此前,2024年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
“网贷行业要变天?”这是近日元新闻记者与多位网贷行业从业人员交流过程中,谈及最多的话题。今年以来,一系列的措施相继出台,均指向褒贬不一的网贷行业。对此,业内人士均表示:“ 网贷行业乱象历来已久,对应的监管政策也一直不断,但是像今年这样的力度,还是罕见。不过,也并不会感到震惊。”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普惠金融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易望奇在接受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前几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系统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会议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信访、消保、普惠金融等工作。上述顶层机构的设立和监管部门的表态,无不强调要对金融业加强监管,严控风险。而网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实现手段,受到严格监管是应有之义。”
剑指无资质网贷APP
近日,有消息称,各应用商店收到指令,要求对小贷产品进行全面排查,对不符合应用商店或网络平台审核资质要求的贷款APP,将直接下架处理。
元新闻记者向部分行业人士确认上述消息属实。“此次应用商店集中排查贷款类APP,大多是基于各应用商店此前已制定的规范标准。不过,排查的重点在于规范贷款类APP将客户引流至无资质第三方的情况。”
“下架无资质的贷款APP,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无资质网贷APP的存在不仅仅对网贷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也酿成许多人间悲剧。不少诈骗平台也暗藏其中,浑水摸鱼。此举将会有效地切断这类违法行为的存在,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也有积极推动作用。”易望奇说。
网贷行业自发展以来,高利贷、套路贷、暴力催收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一些非法网贷、套路贷平台,利用应用商店管理漏洞,通过第三方导流平台或者层层嵌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上架应用商店超市。导致不少用户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元新闻记者,有的无资质平台会注册开发几十甚至上百个贷款APP,而这些贷款APP均互相导流,一位用户只要下载了其中一个APP,就会被推荐给其他关联贷款APP平台。每个平台都会以开通会员、查询征信等理由向用户收取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的费用。实际上这些平台根本不会对用户放款,就是为了割韭菜,牟取暴利。
元新闻记者在查询资料时了解到,早在今年2月3日,华为应用市场对开发者下发了涉及贷款APP审核规则更新的通知。对“贷款超市或助贷类业务”的APP作出明文规定。
该通知称如果APP涉及贷款超市或助贷类业务,须满足以下条件,即APP需具备相关资质;需提供可以核实到APP内部真实贷款利率的测试账号和密码;需明示贷款产品利率,且贷款产品利率不得超过36%;APP在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前需展示全部贷款产品;APP内贷款产品需在《合作明细》内,不得在上架后变更为《合作明细》范围外的贷款产品;APP不得为其他贷款应用提供导流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引导用户下载第三方贷款APP以及诱导用户点击跳转至APP外的H5页面、快应用等。
“监管从严,或将成为趋势。”多位从事网贷行业工作人员向元新闻记者表示。不过,在监管进一步趋严的同时,也让具备相关资质的平台感到些许安慰。“随着监管的趋严,无资质网贷平台的下架,对于我们有资质的平台来说也是一种机会。这也是一次正本清源的过程。”
中互金发布19条倡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贷营销活动日益频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7月1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19条倡议,旨在规范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这些倡议涵盖了事前评估机制、营销人员的资质、营销内容的真实性、合规审查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营销活动的合法性和诚信性。
具体而言,倡议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
建立事前评估机制,对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估;营销人员应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并具备相关金融从业资质;营销内容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引用数据和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加强贷款网络营销合规审查,建立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的可回溯制度。
此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合理、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坏公平竞争,也不得违规获取、使用合作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以及个人信息。开展贷款网络营销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以弹出页面等形式开展营销的,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能够一键关闭。
对此,易望奇认为:“通过这些倡议和措施,旨在规范网贷营销活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网贷营销应当遵循规范和原则,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和防止不良网贷行为。”
从实操层面规范“催收”
除了下架无资质网贷APP,一直伴随网贷行业发展的催收行业亦在今年受到强有力的监管。元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
“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3次,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债务人相关联系人拒绝催收后不得再电话联系……”
截至7月15日,在黑猫投诉官网上,涉及“催收”的投诉多达77万条。去年4月,元新闻记者卧底一家催收公司时了解到,催收人员在对逾期用户进行催收时,会对逾期用户进行轮番的电话骚扰,包含逾期用户的通讯录,甚至连用户的工作单位也不能幸免。
类似的暴力催收现象,近些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治理举措也在不断出台。2017年实施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2024年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均提出严禁对消费者进行暴力催收。但就现实来看,这带来的实际效果有限,相关的暴力催收乱象依然客观存在。
2024年5月,曾作为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永雄集团”)公开发文,称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将彻底转型成为一家帮助催收行业及催收公司发展的科技服务型公司。2023年5月25日,永雄集团也曾发出公开信,称其4家分公司被安徽警方执法,宣布公司即日起停业。
易望奇告诉元新闻记者,对于催收行业来说,目前国内尚未正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催收业务尚处于灰色地带。一些催收平台在利益驱使下,毫无底线。“冒充公检法、伪造法院传票、假冒公安进行催收活动屡有发生。随着《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不法乱象将会有所收敛,行业发展将更加规范,对整个网贷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元新闻记者 戴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