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创立45周年。日前,在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史展厅,旅居海外多年的林言官教授回院,透过展览重温设计院从初创到如今取得傲人成绩的发展历程。1959年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林言官来到了合肥工业大学,参与创办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成为首批建筑学专业老师,“天南海北”四大家之一。
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建筑设计室成立。林言官受聘设计院17年之久。“从设计室到设计所,再到设计院,我们见证着它诞生、发展、壮大,四十五年,漫长又短暂,时代在发展,建筑学在发展,设计院也在发展。”89岁的老人家还记得当年与同仁们通力合作、艰苦创业,收获了丰厚的友谊与丰硕的成果。“从实用经济发展到重视美观,从以海派为主到国外建筑风格吸纳进来,再到百家争鸣,建筑学在不断变革。”林言官认为,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与生态及地域文化的融合。
◆问:在您求学期间,建筑教育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
林言官:那时全国范围内建筑学的学生特别少。
我1954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59年毕业,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的第一届五年制。当时,教授大部分是留洋归国,那段时期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名师。为我们授课的有我国现代建筑教育奠基人冯纪忠先生,他从奥地利留学归来,1949年进入同济大学,有丰厚的国学文化,擅长医院建筑,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
◆问:您毕业后进入合肥工业大学任教,是建筑学专业第一批老师?
林言官:对。1959年合工大开办建筑学专业,是继“老八校”之后第九个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我1959年毕业后来到合肥,是建筑学专业第一个来学校的老师,一直到退休。那时学校周围全是农村,屯溪路还是砂石路。
当年来的第一批老师被学生称为“天南海北四大家”,分别是毕业自天津大学的姜传宗、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的汪正章、清华大学的张易生,以及来自同济大学的我。
张易生美术功底特别好,擅古典建筑,姜传宗受海洋文化影响,风格手法都比较新颖,我受海派影响,各种理念在这里碰撞交融,互相包容。后来学校引进了很多老师,国内外的都有,建筑学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培养了很多人才。
◆ 问:设计院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办的?当初是什么吸引您选择这个行业?
林言官:建筑学专业当年是学校的龙头专业,有深厚广博的学术、科研和教学资源,在技术和专业上都非常有优势。1979年,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景下,建筑工程系设计室应时而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1985年8月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随着项目的积累和设计队伍的壮大,1986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在是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45年,从一个设计室发展成为了一个勘察设计的集团公司。
初创阶段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承接项目后组成设计项目组,临时搬几张桌椅,借几张图版就开始项目设计,就像打游击一样。开始那几年多次辗转搬迁,先后在校结构实验室、红军楼、东楼走廊、图书馆会议室、科技楼地下室办公,后期在校机械厂办公楼(现名三立苑)五楼,办公场所才基本固定下来。
我觉得建筑学非常有魅力,它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早期的建筑家既是美术家又是雕塑家,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贝聿铭说过,建筑学是实用艺术。一栋建筑,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装饰性。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它能发出建筑语言,它本身是安静沉默的,但是你却能理解它。
◆ 问:您在设计院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哪些项目和领域?
林言官:早期我们接了一些校内的项目,参加了拱形大礼堂天花板装修等等。成立设计室设计院后,凭着“学院派”的专业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取得了不俗成绩,先后中标合肥市城隍庙商业中心、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大厦、合肥农业经济学院、阜阳文昌阁商业中心、屯溪花溪饭店、海南世界贸易中心等一批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项目,并迅速发展壮大。
我参与负责的一些项目大多是和张易生合作的,有合肥市少年宫、山西希望大厦、合肥农业经济学院等,还有黄山玉河旅游接待区部分设施。
我的设计方向是多方面的,后来意识到建筑和规划,要与环境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一直很关注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我们项目特点优势就是功能分工明确,有相对灵活的空间,比较受欢迎。
我正式进设计院是1991年左右,当时建筑设计市场有些低迷。但是合工大设计院接受了这个市场的挑战,励精图治,1993年开始实行生产目标责任制,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注重发挥高校背景优势,将发展主攻方向聚焦于教育建筑、金融建筑、商业建筑,逐步走出市场困境,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这一阶段创作出安徽省图书发行中心、安徽星火科技大厦、六安农业银行办公楼、滁州建设银行办公楼、合肥合邦中心、池州物资大厦、蚌埠医学院病房楼、池州师范学校等一批有影响的建筑作品。
在这一时期设计院继续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设计力量,年轻员工也越来越多了。
1998年至今,设计院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时期。今天看了展厅我很开心,如今在全国十几个省份有了分支机构,经营领域从单一的建筑工程设计扩展到了交通、水利、机械、城乡规划等。省内高校建设项目基本覆盖过半,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
◆ 问:您认为设计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林言官:设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设计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兴盛依托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是讲究实用经济,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美观,后来美观越来越受重视。
设计不仅提振经济促进发展,也在改善生活。如今建筑设计行业在不断增加,海派增多,国外风格涌进来,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西方建筑师加入了中国建筑市场,参与竞争,现在很多项目都是西方投标中标,中方做咨询服务。
◆ 问: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或新入职的员工,您有哪些建议或期望?
林言官:就是一句大白话:实践出真知。设计是要多参观多实践,多走多看,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上课时常和学生说:“建筑艺术,在慧眼里,在巧思中,在妙手下。”这对其他设计师也是一样的道理。
设计师要注意提升各方面的素养,我曾给建筑专业研究生开创了一门选修课《建筑师的修养》,这个修养,除了艺术,还要有时代性、包容性,有创新、合作、团队意识。后来又开创了一门《风景园林艺术》,要会鉴赏美,要有整体意识、环境意识。
◆问:在您看来,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和提升竞争力?
林言官: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合工大设计院成立45周年,漫长其实又短暂,经历了多次“迁徙”,经历了艰苦的创业阶段,在“迁徙”中不断发展壮大,生命力日益强盛。
我受聘设计院17年之久,犹记在创业阶段,与同仁们通力协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结下了丰硕的成果。
希望同仁仍保持志同道合的默契,师生合作、院系合作,在竞争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创造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问:您认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应该是什么?
林言官:是与环境的统一,与生态系统的融合。建筑设计的发展,从古典建筑学到功能建筑学,到空间建筑学,到环境建筑学,再到生态建筑学,与生态系统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
大地有机,天人合一。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存与环境之中,又在改造环境。建筑是人类最富予环境性的一项内容,它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建造一栋建筑就意味着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关系,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动态交换。
所以建筑环境设计主要解决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以及绿化景观的变化、统一,达到人文、环境、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环境协调”也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
地方历史文化也是影响建筑造型与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建筑也应融入地域文化中,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