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是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主题是“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记者从安徽省残联获悉,我省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更多残疾类别的残疾预防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扩大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覆盖面。
在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省率先提高了2项指标,将康复服务促进行动中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由国家指标85%提高到90%。
2021—2023年,安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9.85%、99.99%、99.99%,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分别为99.88%、99.9%、99.79%,每10万人口得到康复服务残疾儿童人数分别为45人、48人、49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早期干预,让残疾孩子“快乐康复”
在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今年6岁半的姚宇(化名)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训练,轻松愉快地看图认字、背诵诗歌。
他的妈妈周女士介绍说,小姚宇是在2岁的时候发现听力异常的,最初只是佩戴了助听器,并于2020年6月来到这里接受康复,到了2022年6月份右侧植入人工耳蜗。
“开始时,他只会说‘爸爸妈妈’,通过这几年康复训练,今年新学期就要在我们当地的小学正常入学了。”周女士高兴地说,通过残疾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让听障儿童得到全面康复。
“新生儿疾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够避免或减少新生儿致残。”安庆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安庆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基本病种筛查覆盖率达98%以上,过去十多年间已筛查近31万例新生儿。最新数据则显示,2024年1-6月,安庆市机构分娩新生儿9220例,其中新生儿疾病筛查9173例,新筛率99.49%,听力筛查9097例,听力筛查率98.67%,确诊各类遗传代谢疾病19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准备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并计划创造条件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该负责人介绍说。
在安庆市大观区棋杆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李美芳戴着耳机,正在接受听力检查。“我们社区的监测目标人群是5000人,目前已经完成了2000人的监测检查,从今年7月开始,预计到9月底完成。”棋杆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陶兵介绍说。
安庆市听力残疾孩子在做康复训练
作为全国“全人群听力障碍流行及康复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监测”三个监测点之一,安庆市采取驻点和上门筛查、驻守先查与流动随查相结合,对1万人听力障碍发生、致病因素、听力障碍人群康复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评估听力障碍人群配戴助听设备的康复效果。
记者从省残联了解到,我省淮北、阜阳、六安、马鞍山、安庆5市被国家确定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市。
“试点以来,我们中心已经为35名0-3岁听障儿童及家庭提供了家长培训、亲子同训、家庭环境评估与康复指导等早期干预服务,效果显著。”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叶小红介绍说,早期干预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均得到很好提升,获得全面康复。经过专业评估,目前已有27名早期干预听障儿童回归到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学前教育。
在六安市康复医院,13岁的脑瘫残疾儿童章安心(化名)正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他的奶奶赵光华告诉记者,孙子肢体二级残疾,现在就读在小学四年级。“原来因为脑瘫不能走路,现在能走了,也能上学了,变化特别大。”赵光华欣慰地说。
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郑世柱告诉记者,这里有230多个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全部免费。“每三个月给孩子做一次评估,根据结果不断优化、调整方案。”他介绍说,残疾儿童在这里“快乐康复”,六安市特教中心在这里设有送教上门教学点,通过医疗、康复和教育融合,让孩子们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能接受基础教育,避免与同龄孩子的成长节奏脱节。
工作人员展示宿州残疾人剪纸作品
急救“抢速度”,防范疾病致残
脑卒中患者还没到医院,CT、心电图、血常规等相关数据和图像已经出现在了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卒中中心大屏上,必要时还能通过5G网络进行视频连线,无缝对接医院卒中中心专家……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5G移动CT卒中救护车,是安徽首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一台移动卒中单元车。“这台救护车能够快速进行CT扫描、血液检查、心电监护,帮助实现诊断和溶栓治疗。”该院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宏运告诉记者,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突发性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虽然危害大,但90%的卒中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一旦发生卒中,及时得到急救治疗,就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王宏运说,目前全国卒中3小时导员救治率只有6%,而宿州市卒中5G救治城乡30~60分钟的急救诊疗圈模式,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治疗,急救从患者发病开始,为挽救生命“抢速度”,已被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全省推广。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在宿州市明日·世纪花园小区,年过花甲的刘成保正在进行康复训练,背诵这首儿歌。他是一位因卒中而致残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先后两度脑梗。
刘成保跟着手机视频做康复训练
从2023年8月开始,宿州市埇桥区残联工作人员带着一个团队上门,先是给他做一次全面检查,又根据情况定制一套线上康复方案。在妻子的帮助下,刘成保在家只要打开手机,在微信小程序里跟着视频做动作,就能进行康复训练,好比“上网课”,而且康复训练的数据都能精准记录、实时上传。康复医生可依此判定康复情况,然后给出下一步的康复方案。
“这是去年埇桥区残联创新推进的‘互联网+’居家康复项目,费用由残联买单,残疾人不花一分钱。”宿州市埇桥区残联理事长朱亚鹏介绍,项目整合国内专业机构和本地康复诊疗团队,搭建了以“互联网+AI”为核心的居家康复服务平台,实现康复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便携化、科学化、系统化。2023年,埇桥区残联开展互联网居家康复服务459人,完成线上康复指导1500余次。
作为国务院残工委确定的全国5个县区级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之一,宿州市埇桥区强化早期干预,从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范疾病致残、伤害致残等重点环节入手,完善残疾预防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残疾人全生命周期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推动残疾预防创新、残疾人康复服务创新。
自助互助,重建生活信心
除了卒中,脊髓损伤致残也是越来越多发的一种残疾,也称截瘫或高位截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为千分之一。“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基本上每十分钟就有一例脊髓损伤产生,目前全国脊髓损伤患者将近400万,而五年前只有130万。”合肥市包河区脊髓损伤“希望之家”生活重建项目负责人李军告诉记者,安徽这一残疾人群体也在扩大。
“我们称脊髓损伤患者为‘伤友’,大家自助、互助康复,聚在一起,建起了‘希望之家’。”李军说,不仅是身体和心理的康复,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康复,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通过培训、学习,大家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做到轮椅过障碍、轮椅上下台阶等等一系列技巧,让脊髓损伤伤友出行更加有信心。”李军说,生活中很多场景都需要使用“轮椅转移实操技巧”,包括上下床、如厕、洗浴、出门上下汽车、旅游搭乘高铁飞机、去餐厅吃饭或者去电影院观影时的座位转移等,实现生活重建。
宿州市5G脑卒中急救车
“立足包河,服务合肥,辐射全省。”李军告诉记者,他们以合肥市包河区作为“根据地”,开展脊髓损伤患者生活重建培训活动,宣传推广“伤友”自助、互助社区康复模式,旨在将原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适应、康复期,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周期,让“伤友”尽快调整适应,掌握必要生活技能,重返社会,从而减轻伤友家庭和社会负担。
“今年我们申请了省级自助互助康复基地,有望很快得到批复,这对全省的‘伤友’来说,无疑是福音。”李军说。
据悉,省残联目前在全省开展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针对中途失明者、中途失聪者、脊髓损伤者、成年智力障碍者、稳定期精神障碍者等开展自助互助康复培训、咨询、辅助器具适配及综合性支持等服务,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重建独立生活能力,能够融入社会。
小贴士:何为三级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其中包括免疫接种、预防性保健,安全防护照顾,预防意外伤害等;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包括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等;三级预防则是指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包括康复功能训练、支持性医疗、护理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