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你有健康焦虑吗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8-26 13:19:25

一颗健康心

□南窗纸冷

读了篇公众号文章,叫作《发疯的年轻人,陷入血糖焦虑》——为了控制体重,年轻人们已进化到随身佩戴动态血糖仪,从早到晚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以此来控制饮食,达到既健康又减肥的效果。当然,专家也指出,对于并没有确诊血糖问题,也没有家族病史的普通人来说,24小时戴着血糖仪不是什么好主意,不仅不方便,且徒增焦虑。读完这篇我哑然失笑,我的小药箱里至今还躺着一个传统血糖仪,扎手指的那种。买了几年了,使用次数不超过五次。无他,扎手指太疼了。

买血糖仪是一次体检后,当时测出我的空腹血糖比前几年的数值高,有点逼近不健康的边缘。我立刻慌了,整改措施就是买了个血糖仪,打算一天两次好好监测自己的血糖。之所以没买时下流行的动态血糖仪,也是看了专家科普——动态血糖仪测的不是真正的血糖,而是组织间液的血糖值,可能存在误差。可惜传统血糖仪虽然准确度高,但每测一次血糖,就要恶狠狠地用小针扎破一次手指,只扎了寥寥数次,我监测血糖的决心就烟消云散,血糖仪从此束之高阁。

谁能想到,几年过去,现在的年轻人和当年的我一样焦虑,甚至开始24小时监测自己的数据了呢?

说起来,这两年社交媒体上的风气,的确慢慢“健康”了。哪怕喝杯奶茶、吃个冰激凌,都恨不得加点补品、兑点中药好养生。在办公室点杯咖啡,同事十有八九不要糖,三伏天也要喝热的。可分明是同一批同事,几年前还是生冷不忌,冰啤酒、小龙虾加熬夜三件套凑齐呢。时间是把杀猪刀,这几年就连看球的人都渐渐少了,大抵是当年看球的那批人老了,渐渐三高了,也熬不动夜了。新长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则有了新的爱好。

年轻人挺好的。参加过一些年轻人的聚会,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人手一杯饮料,还可以大大方方社恐,全程不说一句话。看起来不但对身体好,对精神也好。想到自己年轻时被迫参加酒局,那还是一个人如果不“合群”会遭到诟病的时代,被动社交被动喝酒让当时的自己身心俱疲,社会终究还是进步了,年轻人可以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好好照顾自己。光从这一点看,就挺健康的。

不过,关注过头就是焦虑。这两年,虽说身材羞辱不太常见,至少已不太公开化了,但对身材的焦虑可一点没少。对血糖的关注其实就是起源于对身材的焦虑——毕竟,减肥的核心依赖于更少波动的血糖值,而这依赖于吃低GI的食物。真正有血糖问题的年轻人没那么多,可是有身材焦虑的就太多了。各种低卡、低升糖食物列表,各种餐食搭配,从白人饭到黄人饭,从酸奶碗吃到大馒头,社媒的风潮一阵一阵地吹,可这真难啊,不再追求A4腰,但想拥有郑钦文那样低脂又健美的身材,要付出的可太多了。

许多时候,一切都追求“健康”是种掩耳盗铃。偶尔吃个冰淇凌绝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非要加点中药进去,才是自欺欺人。

我自从将血糖仪束之高阁后,这几年除了体检没再额外测过血糖,至今为止还是好好的。我也在努力减重,无非是每天少吃一口,再多走几步路。如果靠着严苛低GI饮食,可能短期内效果会更好,但无法长久坚持的东西,终究不会发挥长期作用。的确,现在我的胳膊和肚子上都有赘肉,健康状态也不如以前了,体检报告上的“异常项”逐年增多,但那是自然现象,衰老是伴随生命始终的。简单的生活状态与一颗健康的心,才是此刻我最大的追求。

与焦虑和解

□小麦

养生才是一生中的最初苍老,当一个人对自己健康开始焦虑的时候,衰老伴生的疾病如同凶恶的黑狗,已从传说进入视野,眼看越追越近。

对健康的焦虑,我可能三十岁之前都没概念,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连走路都是蹦跳的,如何能体会缠绵病榻的绝望无助?甚至小时学习张海迪,也只是被她的励志感动,为她的成就惊叹,却从未想过她怎样生活,怎么处理现实生活里的种种不便。

与自己生活隔得太远,所有的苦难显得抽象,且容易消化,从而变得轻描淡写,只有那些逼近到眼前,才会被真正威胁到,然后迫使自己做出真正的改变。

上大学开始,离开父母去了另一城市。出门在外,无依无靠,内心的防御机制就此启动,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安全健康。内心这种暗暗的执念也许是有力量的吧,我真的从未在外生过病,但是每当放假一回家,整个人松懈下来,就总要躺倒几天,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之类。这几乎成为了一种规律,每每也让我对自己内在的那个神升起一点景仰之心。

处理焦虑,各人有各人的方法。

有个朋友离婚后开始健身,也学会开车了,摆脱依赖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拥有技能,有点钱,有个好身体,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和胆量。她甚至还请了小时工,哪怕一个人生活的麻烦有限,她也坚决要增加这个花费。她说,不止是解放自己,比如请我们吃饭后一大堆碗筷可随意丢满洗碗池,另外微波炉里炸的鸡蛋废墟,她也示意我不必管,因为阿姨第二天会来,更是一种潜在安全感的建立。每天有人来,提醒她,是又一个新鲜健康的一天。

我妈焦虑的产生,应是那年楼下邻居阿姨突然中风,一向看起来乐呵呵的阿姨突然脑梗偏瘫,只能依赖轮椅出来晒晒太阳。暑假,我常蹲在她身边,好奇看她处理小龙虾。她家伙食是真的好,现在还记得,火上炖着咸鸭汤,天已热,这些冬天的肉类要赶紧吃完,不然就要哈了。小龙虾这种贵价菜,我妈从没买过,她家天天有。

也许正是这些令我垂涎的吃食,慢慢变成内脏里沉沉的脂肪,于某一天堵住血管,令她从此丢失了行走的能力。这个阿姨现在还住在楼下,想来,二三十年过去了。

这件事对我妈的惊吓之大出乎意料,她成了惊弓之鸟,开始过犹不及地注意饮食,以前一天两个鸡蛋,是再也不吃了,不止不吃鸡蛋,连肉也不吃了,家里猪油吃了几十年,说不吃就不吃。霹雳手段对自己,她不吃这不吃那,营养不良了,终于某个深夜,她倒在去洗手间的地上,髌骨跌断,进了医院。

那次住院,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他们给我建立的乌托邦终于裂开一条缝,现实世界硬生生立在眼前。固然我妈由于太过焦虑而太挑食,但平时控制也真的有效,血糖血脂血压一点不高,血栓全无,进医院的第二天就可手术,而同病房的好几位都因为血糖指标下不来需要等待,要知道这是骨科呀,每拖一分钟都是钻心疼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妈也是自渡的,她平时的克制,拯救了自己。

现在,我每每劝她多吃点好的,她就要骂我,你想让我脑梗吗?!她每周去街角药店测血糖,测血压,血氧计,没事也会测。只要她开心就好,也许这是她缓解焦虑的方法吧。

这几年,父母住院,手术,休养,对我的改变是,我务实了。如果衰老不可避免,那至少不要自我坍塌。深深知道,保养皮囊的重要,一直保持运动,保持好睡眠,在通往生命终点的路上,尽力保持健康,无痛无惧吧。

饭局不少,但也常在家做饭,超市买,预制菜也经常,果腹就行,碰到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人生苦短,何必消耗在不值得的地方呢?

如果我改变不了潮水的方向,至少可以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和缓,少焦虑,不内耗。

如果能健康到老

□张妍

来自“好山好水”的有机黑麦粉价格是普通面粉五倍,我挖出一大勺,怕撒出来,小心用手拢着,拌入普通面粉里。这勺草原黑麦,似能弥补普通面粉的营养短板,一把拉低血糖值,让胃对身体有交待:我用好食材供奉肉身,希望肉身报之以健康。

不知从何时起,来自草原、高原、深山的纯净食材充满健康力,吃上一口能健康一年似的,犹如得了袈裟护体。于是,喝呼伦贝尔牛羊奶,吃云岭高原小黄姜,争抢原始森林区域种植的枇杷,每天都在为吃什么怎么吃,耗费心神。

婆婆嫌黑麦加得少,非要再加一勺,好似多吃点黑麦,就能治愈她得了四十年的糖尿病。凡人惧怕疾病、死亡,所能掌控的,似只有每日吃食。

曾经,与婆婆常在吃上起冲突。我搜糖果,扔饼干,倒掉整锅热气腾腾的面条。那时,她下肢循环差,手脚麻木,糖尿病并发症不断加重,可她习惯高糖饮食,怎么劝都不听,每年冬天都要住院。

快过年时,老病号又住进了医院,相熟的护士长把她八十岁老母亲安排进同一病房。我们四人正说说笑笑闲话家常,护士长站起身给她妈换药。坐在对面的我,突然看见老太太眼睛上翻,身子直直向后倒。哎,哎哎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本能感觉不妙,大声提醒护士长。护士长惊叫一声,妈!随着叫声,老太太挣动几下,再也不动了。老太太一句话没留,就这么走了。

我从没见过如此迅速的死亡,不到一分钟,人就没了!像空气中的气泡,“啵”一声,破了,轻微到一切没发生似的,生命消失在虚空里。

寻常中升起密密麻麻的恐怖,空气凝结出看不见的死亡钟罩,我奔跑着喊来医生后,迅疾拔掉婆婆手上的针头,摁住针眼,拉着发怔的她,逃命般窜出病房。我俩快步往前奔,脚步声在医院走廊回荡,廊道长而空旷,走不到头,越走越急,平添一身冷汗。

回到家,我俩不动也不说话,默契守在同一房间,半晌,问一句,就这么没了?嗯,没了。屋内寂静如雪覆。

饭桌上没了荤腥,白面馍换成了玉米面馍,婆婆自此开始苦行僧般的饮食,豆杂面、老南瓜、菜饼子、窝窝头,忍不住想吃甜食时,只在嘴里漱漱,再吐出来。

漫长陪诊岁月,亲眼看着婆婆的病友一个一个减少,约好腊月一起住院,总会有一两个来不了,有的因为喝酒,有的忌食不力,有的摔倒引起并发症。

乐观爱笑的老阿姨没来住院,打电话过去询问,电话是她老伴接的,一年时间,人变傻了,阿尔兹海默症使得她不会接打电话了。一阵伤心难过后,我给自己预约了全面体检。安顿好病号,也不敢坐着,有股力量推着我锻炼身体,我在病房来回小跑,没跑够一万步之前,一刻也不敢停。

婆婆又发癔症一样问我,你觉得我傻吗?早上吃的啥饭,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她每次这样问,我都很不耐烦地轻斥她,扭过头不与她对视,隐匿泛出泪意的眼。

如果高原食物真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再远我都愿意卖回来给她吃;如果不打农药的老南瓜真能降血糖,我愿意开辟一块地专门种南瓜……

如果人能健康到老,该多好。

谁不为着健康焦虑呢

□钱红丽

今天,买回甲辰年的第一串阳光玫瑰。

并非不爱吃葡萄,不过是有所忌惮,怕对健康不利。

网络上不止一次见过:种植户将半桶浑浊药液依次浸在架上的葡萄上……

不至于是止咳糖浆吧?

同事老父亲曾在果园做过小工,得知大多果园主,均是如此搞法。

一次次在水果店,伸向葡萄的手又及时收回,不想吃膨大剂的念头还是战胜了馋瘾。

今晨,小区商超买菜间隙,遇见一位大圩种植户,只卖巨峰、阳光玫瑰两种。年轻人主动说,我们没打膨大剂,你放心吃。看阳光玫瑰品相,确实如此,一粒粒葡萄并不大,并非挤挤挨挨一起变型了的。试剥一粒,香气沾染手指,拂之不绝。终于挑了一串。

一直喜食圣女果,但,近年再也不曾买过。概因看到过一个视频:种植户为让小果子统一红起来同时采收,他全副武装戴着防毒面具往青涩的圣女果上喷洒着一种神秘药水……恍然大悟,经常吃到的圣女果之所以没有籽实,大抵都是提前催红的。

天下小孩皆爱西红柿,寒暑不辍。但,冬天的西红柿,只有个别超市售卖带籽品种,其余一律,皆为催熟。

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评估出被黑科技催熟的蔬果,对人类健康究竟造成怎样的影响,恍如黑灯瞎火中行走,总归战战兢兢。

冬天去超市,收银台前结账,三不五时,碰见排在前面的人,当他们拿岀一条条黄花灼灼的丝瓜,我总有劝其弃买的冲动,但又恐越界——别人一直食用,并无什么大碍嘛。

瓜熟蒂落,是一个基本常识。无论黄瓜、丝瓜……成熟后尾尖花朵自然枯萎。依旧鲜花怒放的,必然施与大量激素所致。长期食用被过量激素催成的蔬菜,不生癌,难道可以升仙吗?

有一年夏,我妈前来小居。一日三餐均由我采买,可她闲不住,没事便往私人小超市逛,偶尔带回三四条黄花卓然的黄瓜。

我耐心向她解释,这种瓜不正常,不能吃。她不听,竟说,有花表明新鲜嘛。我的火迅速往上冒,但强压性子继续科普:我们不是没有在乡下种过菜,所有开花类蔬果,哪一样不是瓜熟而蒂落,豆角、茄子、辣椒等等。判断黄瓜新鲜与否,看它有没有刺即可。这种黄瓜就是激素过量导致的。

有的种植户恨不得种下的瓜果三五日即成,疯狂施以激素。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

现在购买入嘴之物,要训练成一双火眼金睛才可以。买黄瓜,要选顶花枯萎的,才放心些。买葡萄,选颗粒适中的,大概率没用过膨大剂。

实则,但凡食品安全系数高些,我们又何需养生?

每次站在鱼摊前准备挑选活鱼时,都颇为纠结——吃,还是不吃?吃吧,说不定这养鱼的水里有孔雀石绿。不吃吧,人体所需蛋白,从何而来?

在菜市,经常性左右为难地陷入到焦虑之中。故,夏天时,一日日励志片一样早起,凌晨5点半杀至菜市,可遇见少量农家菜。尤其叶类菜,总买些木耳菜、油麦菜。此类菜一掐冒浆,且有特殊气味,虫子拒食,故,无须农药加持。

在我的童年,盛夏时节的苋菜、空心菜,同样也是虫子不爱的蔬菜,但如今的虫子们胃口大了,也贪吃它们了。意味着,我依仗的童年经验,也有不灵的时候。

为了缓解健康焦虑,尽量选择贵一点的食品,比如猪肉,25元一斤的,总要好过15元一斤的。牛羊肉,亦如是。鸡蛋,尽量不买路边野贩那里的,挑大厂家的,总归放心点。但,也不排斥交过无数智商税。

今年,这刚刚过去的夏天,碰到一件伤心事。曾在文章里极力赞美过的一位郊区老爷爷,我吃他的菜四五年。今年的他,到底坚守不住了,开始给菜使用黑科技。初夏时节,第一次买他的西红柿,回家切开,籽实未成。也许,老人家看四邻都在催红,自己也急了,抱着早上市早赚钱的心思吧。

好在总有一两位种植户,依然耐着性子慢慢种着自己的蔬果。正宗的西红柿,四分酸六分甜,无论炒着吃,抑或做汤,滋味殊绝。买西红柿前,记得拿起来闻闻,有着扑鼻果香气的,一定是自然成熟。反之,催熟无疑,口感寡淡,像人没有了人味,不再可亲可珍。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