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创造性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味”“安徽味”的重大法治改革举措,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打造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政府
据安徽省司法厅厅长罗建华介绍,我省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探索立法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出台《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一批高质量法规规章。2024年拟审议和预备审议类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51件,其中涉及新质生产力的25件,占比49%。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利,深入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清理工作。按照部署,清理工作自2024年4月份开始至2025年2月底前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省共梳理涉企政策文件8334件,其中各市6795件,省直单位1539件。省委依法治省办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分别召开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地方性法规和全省政府系统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工作推进会。按照“谁制定、谁清理”原则,省委依法治省办印发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司法厅制定各自领域清理工作安排,省高院、省检察院印发清理司法规范性文件通知。
另外,我省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起底化解各级政府“说到做不到”问题,打造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政府。今年1月至7月,全省梳理存量问题1539件,兑现或达成履行协议1473件,涉及金额16.8亿元。省市两级审查新出台涉企政策44件,通过“皖企通”新增发布政策文件412件、政策服务3983项,兑付资金24.52亿元、惠及企业近1.35万家。
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彰显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化“府院联动”,促进执法司法良性互动,共推法治政府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围绕提升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法治素养和应诉能力,共组织行政诉讼案件庭审观摩346场次、应诉能力专题培训58场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保持100%,其中主要负责人出庭率34%(截至2024年7月),通过府院联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1582件,行政诉讼一审调撤率32%,比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
我省深耕诉源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上半年新收行政复议案件9576件,同比增长50%,是一审行政诉讼收案数的1.7倍,行政复议案结事了率达86%,大量行政争议有效化解在行政复议程序中,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逐步彰显。
我省也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整合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复议职责全部由本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确保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送达。目前,全省行政复议机关大幅缩减至121个,有效解决了群众找复议机关“找不到、找不准”问题。
“无证明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持续开展“减证便民”。2023年以来,我省在马鞍山、池州、铜陵、黄山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经过各方面努力,试点地区“无证明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标准化清理,证明事项越来越少。4个试点市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大起底”,共系统化梳理政务服务事项7900余项,全面摸清了证明事项底数。坚持法无规定的一律取消原则,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法有规定的,积极用好数据共享、部门核验、当事人承诺等方式,实现证明材料“应免尽免”,如马鞍山市免提交率达到78%。技术化支撑,数据资源越汇越多。聚焦数据归集,推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系统业务协同和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实现证明证照数据实时共享。如铜陵市率先上线“一照通用”,池州市创新研发“五免助手”,打通“皖事通”“皖政通”“皖企通”等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电子证照库互联共享,累计归集制作电子证照102类1191万个,电子证照事项关联率达99%以上。
制度化推进,部门协同越来越畅。试点市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出台证明事项动态调整、投诉举报、信用监管等制度,推动各部门、各层级紧密配合、协同发力。
下一步,省司法厅将按照全省“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在全省16个市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努力将“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成我省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省级层面已推出30份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法治环境,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实行容错机制,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
自2021年起,从省级重点执法部门开始,试点探索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省司法厅先后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重点执法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同时积极指导省直其他执法部门和各市探索制定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执法规则统一、执法监管协同的新路径。先后会同沪苏浙地区在气象、文化和旅游、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领域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联合召开长三角区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工作新闻发布会,有效进行宣传推广。
加大培训力度,发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典型案例,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确保免罚轻罚于法有据、可回溯管理,同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确保免罚轻罚清单制度落地落实。
2023年,我省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在全省全面推行。目前,省级层面已推出30份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覆盖28个执法领域,全省现已累计处理免罚轻罚案件6.9万余起,减免罚款4.73亿元,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基本建成均等普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仲裁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截至7月底,全省建成省级统一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安徽法律服务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1.87万个,成立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仲裁等服务机构325家,年处理法律服务业务50余万件次。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力争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
我省将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增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活力和创新动力,有序推进新组织形态合作制公证机构建设。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管理、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推进仲裁委员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赋予更多相应自主权。
我省将试点推行市内法律援助受理、审查、指派一体化通办,全面实行法律援助申请个人诚信承诺制度。深化仲裁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仲裁员职业道德委员会建设,着力提升仲裁公信力。
探索律师调解市场化工作模式
近年来,全省律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1130家,律师24467名。其中专兼职律师17233名,公职律师5760名,公司律师1327名。
我省将全面有效落实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进一步发挥全省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推进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改革创新律师调解方式,会同省高院、省律协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律师调解市场化的有效路径,建立律师调解市场化工作模式;持续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稳妥推进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扩大试点工作。
另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指南》省级地方标准,实现村(居)法律顾问100%全覆盖。持续开展民营企业公司律师试点工作,全省现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试点,共有公司律师108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