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二十大以来,省公安厅深入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持续推动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落实,全省诈骗发案数、涉案“两卡”数、滞留境外涉诈重点人员数逐年下降,涉诈犯罪嫌疑人公诉数、资金返还数、反诈宣传普及率逐年上升,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力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省公安厅牢固树立电诈案件可防理念,建立健全多元防控体系,全力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构建精准高效的预警劝阻体系,优化分级分类预警劝阻机制,完善“AI+大数据+人工”模式,综合采取上门见面、短信提醒、智能语音提示等方式,处置预警线索2481.7万条,落地劝阻30.8万人,提高预警劝阻覆盖率、精准度、时效性。构建多维立体的技术反制体系,持续优化语音、短信等预警反制措施,不断提升诈骗信息拦截能力。构建反应灵敏的联动处置体系,持续建强各级反电诈中心,实现电诈警情秒级响应,创新建立资金返还“安徽模式”,依法、精准、及时返还涉诈资金,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挽回群众损失近10亿元。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深入开展“云剑”“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黑灰产关联犯罪,破获案件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万余人。全力攻坚案值百万元以上重大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00余人。充分发挥联合侦查指挥中心作用,发起全国集群战役59起,有效净化省内违法犯罪土壤。纵深推进打击缅北涉电诈犯罪专项工作,组织5000余名警力赴中缅边境,解回缅北移交及回流人员2800余人;积极参与中缅警务联合执法,沉重打击了境外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
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
近年来,省委网信办积极打击网上各类违法行为,拓宽网上举报渠道,营造网上反诈浓厚氛围。
网信部门严厉打击网上虚假信息,充分发挥省协调机制作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大力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假冒仿冒、违规盈利等各类违法行为。2023年,在“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等专项行动期间,清理违规信息4万多条,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2.7万多个,通报典型案例100起,其中涉及发布虚假信息类的案例42个。
网信部门有力处置涉诈违法信息,依托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开展“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受理涉诈骗类举报7000余件,关闭或处置仿冒银行网站、仿冒电信运营商网站等违法网站500余家。坚持“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曝光”,常态化开展网络违法案例通报,已累计通报案例67次,处置6万多个违法违规网络平台和账号,形成露头必打的强大震慑。
另外,省网信部门创新网络普法宣传形式,探索“互联网+普法”新模式,建成“安徽省网络普法e站”、主题公园、体验场馆等30处,精心打造“共筑山清水秀网络空间”普法品牌。
近期多发的三类电诈类型
发布会上通报了近期多发的三类电诈类型。
刷单返利类诈骗。当前,近30%的电诈案件都是刷单返利类诈骗。骗子通常在网上发布兼职广告,或以色情内容、免费礼物为诱饵拉人建群,诱导群内受害人完成刷单、点赞等任务,并发放小额佣金获取其信任。在受害人尝到“甜头”后,骗子再诱骗受害人下载虚假APP加大资金投入,之后以“操作异常”“无法提现”等借口拒不返还资金或要求支付“保证金”“解冻费”等继续实施诈骗。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诈骗分子将受害人拉入所谓“投资”群聊,冒充投资导师、理财顾问,以发送投资成功假消息骗取受害人信任,或通过网络与受害人建立感情,再以有“特殊资源”“平台有漏洞”等可获得高额回报等理由,诱导受害人按照“导师”指令操作,通过分享虚假提现截图,引诱受害人开设账户进行投资。前期小额试水予以返利,待加大投入后,就会无法提现,并将受害人拉黑。因此,大家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推荐的投资理财,凡是标榜“内幕消息”“稳定高回报”的网络投资理财都是诈骗。近期,此类诈骗在我省出现了新的手法,诈骗分子谎称有“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诱骗受害人购买黄金并邮寄到指定地址进行“充值投资”,从而实施诈骗。因此,利用黄金交易来隐藏、转移非法资金已成为诈骗分子“洗钱”的常用方式,千万不要向陌生人转账汇款或邮寄贵重物品。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或购物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或提供论文代写、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当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诱导受害人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以私下交易更方便、更便宜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以交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此外,我省近期还出现了通过赠送小礼品、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的案件。犯罪分子以免费赠送鸡蛋、玩具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注意,后借机操作其手机私自注册QQ、微信、抖音等网络账号,随后向电诈团伙出售,用于电诈犯罪“引流”。
安徽省备案APP总数8064个小程序47970个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各类官方公开信息,打着“国家支持项目”“国家惠民政策”旗号,制作出一大批APP,在其中编造虚假投资理财项目,以高收益为诱饵,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在APP转账进而实施诈骗,给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为了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帮助群众有效甄别仿冒APP,省通信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反诈行动。
省通信管理局开展省内APP备案工作,加强对APP备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核查,做到应备尽备,为群众提供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截至目前,我省备案APP总数8064个,小程序总数47970个。
省通信管理局强化技术手段建设,组织基础电信企业优化反诈模型,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诈骗技术反制研究,动态处置涉诈域名网址。今年以来,累计处置沉默卡112万张,封堵涉诈域名网址1475万余次。
关于老百姓该何如防范此类诈骗,省通信管理局给大家推荐两个由工信部推出的小程序。
一是“一证通查”小程序。大家可以通过“一证通查”小程序查询自己名下移动电话卡数量和互联网账号注册情况,防止手机号被不法分子冒用并注册相关互联网账号。
“反诈公众服务平台”小程序。该平台具备涉诈信息查询、涉诈线索举报、反诈科普知识宣传三大功能,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最新反诈资讯,快速辨识各类涉诈风险。
另外,省通信管理局提醒广大群众,需要下载APP时请选择正规的渠道、网站和应用商店,以防上当受骗。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