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国家级考核中食品安全连续5年获A级等次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0-29 15:08:29

10月29日,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7场“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展现了市场监管担当作为。我省在国家级考核中,食品安全连续5年获A级等次,药品安全、质量工作连续3年获A级等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连续3年、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双打”(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

截至9月底 安徽实有各类经营主体共817.95万户

安徽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推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改革试点,深化“个转企”改革,推动企业信息变更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立民营企业“双月座谈会”制度,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加强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助力企业降本减负提信心。

今年1—9月,全省共有3596户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登记为企业,同比增长128.75%;全省新设各类经营主体91.07万户。截至9月底,全省实有各类经营主体817.95万户,同比增长3.35%;实有涉税经营主体326.11万户,同比增长7.56%,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其中,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事关市场活力的“微循环”。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经达562.5万户,占我省经营主体总量的68.8%,在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 安徽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1587吨

据了解,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组织开展公平竞争审查评估,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实施常态化清理,全省累计审查、清理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9.01万份、修改废止2940份。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今年以来办结反垄断案件3件、反不正当竞争案件623件,在全国首届反垄断执法办案业务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加强综合执法,坚决查处并公布了一批破坏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案件,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1587吨。深入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 放心消费在安徽”行动,累计发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7.72万户,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我省市场环境指标得分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4。

安徽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跃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行动,遴选5家龙头企业作为质量强国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围绕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实施质量强链,参与企业1万多家,已解决质量问题892个;累计培育58个“安徽省质量强县(市、区)”,通过质量提升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中心5家,建成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27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达146个;大力实施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制定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国家标准12项、电梯安全状况评估规范等地方标准17项,支持企业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202个,累计发布地方标准4752项,数量位居全国第4,成功获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省。我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4.73%、高于国家1.08个百分点,质量竞争力指数90.34、高于国家4.74个标准分。全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达2921张,数量跃居全国第一。

安徽省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近年来,安徽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53.6%,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4。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全省知识产权融资金额245.61亿元,同比增长101.3%,居全国第5位。建设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建成运行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累计办理专利快速预审1.28万件,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52天、较过去缩短80%。

发挥行政裁决的制度优势,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和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审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53件,相关做法被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推广。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64件,实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全覆盖。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