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安徽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科大硅谷”,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
成立两年来,科大硅谷拔节生长,创新生态蓬勃起势。截至今年9月底,已入驻科技型企业1725家,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6000家,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6万名,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12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300亿元。
“在安徽省、合肥市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共同努力下,科大硅谷建设蓬勃起势,初步构建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成为安徽省创新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日前,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龙在接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安徽的“创新宝库”
半个多世纪前,安徽便踏上了一段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变的非凡旅程。
196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由北京迁至合肥,合肥以倾城之力张开双臂,这不仅为安徽注入了强大的科教资源,更为其后续的科技创新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构筑了安徽的“创新宝库”。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世界纪录……近年来,安徽持续在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领域深耕,培育了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催生出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2022年6月13日,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在合肥划出一片“试验田”,大刀阔斧进行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通过“精准滴灌”,两年多来,科大硅谷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为汇聚于此的人才团队或企业提供创业、金融、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努力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
逐梦科创的“科漂”
“来安徽,对了!”
“回科大硅谷创新创业!”
如今,在逐梦科创的“科漂”眼里,“科大硅谷”就是安徽这块创新高地上的创业乐园。
为何“漂”向科大硅谷,来安徽追梦?
“合肥在芯片开发领域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同时在市场应用端有大量需求,更重要的是科大硅谷的人才政策。科大硅谷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创业高地、‘科漂’乐园。”2022年,曾在“美国硅谷”工作的海归人才许伟伟来到“科大硅谷”,成为合肥乘翎微电子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许伟伟说,创业之初,他们便得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三级政府基金。借助“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的链接,乘翎微电子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充分的资金让他们得以专心研发,在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研发领域迅速崛起,站上产业“风口”。
同样作为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招引、投资的企业,近日,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仁汉正忙着在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长室里,监测着多花烟草、向日葵的生长情况。
不久前,他和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迭代创造出国内首株基因编辑高亮度夜晚自发光植物。
“我们成功实现了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内的高通量表达,打破基因表达的壁垒。”李仁汉介绍,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神笔生物的发光植物在亮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我们的植物不需要相机长时间曝光,在黑暗环境中肉眼就能很快看到发光效果,可以实现商业化照明。”目前,神笔生物已成功在包括向日葵等多种植物上实现了高亮度自发光,正在拓展其他花卉品种的发光技术,未来将在园林绿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缘于一封信。当时,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的李仁汉给合肥高新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到合肥创业的想法,经过对接,最终和科大硅谷结缘。
除他们以外,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漂”,在安徽、在科大硅谷,为梦想寻找到了归处。
人才招引的新模式
“在科大硅谷,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吴海龙表示,“科大硅谷不仅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创业者们的‘服务员’。”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团队不仅帮创业者们办过登记、注册手续,甚至还对接过装修公司。在科大硅谷,每一位创业者、每一个科研团队都会有专人辅导,辅助他们探索成果转化、成立企业。
“我们通过海内外创新中心建立链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渠道。依托有实力、有资源的运营机构,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英国剑桥、法国里昂、北京、香港等创新高地设立了海内外创新中心。”科大硅谷董事长助理、品牌传播中心负责人吴丹表示,科大硅谷还探索了“本地注册、异地孵化”模式,对于暂时因技术、团队等原因无法来肥实地创业的人才及团队,可先在合肥注册公司,依托海内外创新中心孵化,享受科大硅谷政策、服务和各类要素支持,打通了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流通渠道。
截至目前,科大硅谷累计储备创新资源超7.3万条,吸引1700多名海内外院士、学者、企业家等杰出校友来访,成为吸引和服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此外,科大硅谷还通过招募全球合伙人创新人才招引模式。从全球300个团队中遴选海尔海创汇、璞跃中国、北创营、创合汇等全球合伙人,打造40个创新单元,建立“团队+基金+载体”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实现双招双引主体从政府到专业合作人、项目引进从单点到矩阵的转变。合伙人带领超300家企业来肥对接,推荐项目线索超千条,其中30%来自北大、清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落地重点产业领域项目超200个。
投融资模式的改革
创新创业,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科大硅谷通过本金风险补偿、利息补贴等方式为企业谋得‘真金白银’的利益。”科大硅谷资本赋能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风险代偿机制之下,公司联合属地创新推出“科大硅谷初创贷”“科大硅谷科创赋能贷”“科大硅谷创业贷”“科大硅谷蜀山贷”等四款创新债权类金融产品,其中初创贷根据企业首贷金额给予商业银行风险补偿,补偿金额最高200万元,对企业首贷实际支付的利息给予等额补贴等利好。
作为一家以新型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创业公司,华彩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来自“科大硅谷初创贷”投资,而这笔资金其实就得益于科大硅谷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展的投融资模式改革。
为了全方位扶持有潜力的科创企业,科大硅谷成立了总规模3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5亿元的“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同时,引导基金直投100%布局战新产业、100%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重点支持国际化项目。
截至2024年9月底,已完成交割25个直投项目,通过1.25亿元出资,带动同轮其他社会资本7.8亿元投向本地,实现7倍的资金放大效应,支持超24名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科大硅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