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较“十四五”初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11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年来,我们全面提升各领域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今年9月,我省全面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到2027年,全省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完善和提升。
“无废城市”是指通过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我省铜陵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我省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入围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2023年,我省梯次推动其他13个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今年9月,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安徽省“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标志着我省全面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在工业领域,我省已创建13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13个国家级绿色园区,位居全国前列。”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介绍,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间协同高值高效利用模式”入选国家首批“无废园区”典型案例,“2023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较‘十四五’初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在农业领域,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超过8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超81%;在生活领域,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4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37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建筑领域,建成建筑垃圾处理项目78个、消纳场305个;在危险废物领域,截至2024年9月底,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751万吨/年,其中处置能力167万吨/年,利用能力584万吨/年,满足省内利用处置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固废产生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23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亿余吨,其中年产生量超过千万吨的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尾矿(以上3种均超过了三千万吨)、冶炼渣和工业石膏。
“我省因地制宜地探索井下充填、生态修复、生产建材、修筑路基等消纳渠道,稳妥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安全规范利用。”顾群介绍,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合肥、芜湖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及宁国经开区、涡阳县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83%提升到2023年的93%以上,“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逐年下降。”
此外,我省正推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全过程风险管控,14个省直单位建立安徽省新污染物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将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业全部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全面淘汰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等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据介绍,我省将指导各市加快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项目,筛选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案例,申报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试点,为国家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安徽方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