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小雪时节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1-25 10:07:56

冬渐深,天已寒

□董全云

小雪一到,日子过得更快,好像只在低眉抬眸间,冬天的味道渐渐浓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爱好摄影的朋友发来相片,有枝头金黄的黄叶,翩然如蝶,满地灿然。满目都是初冬之景,寒冷是深藏的,慢慢地一步步逼近。

天气预报有雪, 却不见踪影。

世人谈雪,辄言“崇祯五年十二月”。其实,张岱看过的好雪,远不止湖心亭那一夜。天启六年十二月的龙山雪,同样清冽。会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张岱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看雪。身在山岭,所见风物,自然又不同于亭中。

小雪,也不至于“开门雪满山”,没有“孤舟蓑笠翁”,也没有“时闻折竹声”,只是平凡的一场雪。每每小雪,别的地方未见雪的影子,老君山就会迎来第一片雪花的到来。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给这座巍峨的大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山崖被积雪覆盖,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白色的宫殿,不忍踩踏。漫步在山间,耳边回响着“吱吱”的踏雪声,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朱自清曾为小雪赞叹道。雪后的老君山,美得让人惊艳,山峰、树木、道观,都被雪花装点得如诗如画,尤其是那些古朴的道观,在雪的映衬下愈发显庄重与神秘。站在山顶,远眺群山连绵,银装素裹,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缓缓展开,此时此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张岱曾描绘当时的景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再想想《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世上好雪,倒真要被他写尽了。

雪的到来,把各种各样的颜色掩藏了。大地,变得简约起来,少了参差,少了纵深,空间仿佛被压缩了。

岁岁年年雪相似。

覆雪之下,万物无迹,都只露一些朱墙宫檐,看起来那么相似。其实时光中每个东西都在悄悄变化,可一到雪天,雪把所有的变化都掩盖起来,于是,今年又与去年相似了,甚至百年后也与百年前相似。

怕冷的我不喜欢冬天,不喜欢萧瑟山水,不喜欢寂寥的原野,不喜欢寒冷的侵袭,不喜欢苍白与老绿。不喜欢那又怎样?该来的依然要来,改变不了,那就接受吧,关紧门窗, 把寒冷关在外面, 任它压扁了鼻子和嘴巴做鬼脸。

远方的朋友已在归途, 寄来声声温暖和嘱咐。陇西的朋友寄来的散文集在手,一篇篇细读。那些灵动的文字,如下了蛊。

有烟火的才是家,有爱和温暖的才是生活。女儿从外面回来,挟带一身风雨寒气。冰箱里拿出的牛腩已经化开,又洗了一块怀姜,在面案上拍了,两个红红干辣椒撕成两段,几颗剥皮栗子和大红枣、些许花椒、大料、葱段,半锅牛肉半锅汤,红红绿绿热热闹闹,咕咕嘟嘟炖起来。不一会,氤氲的蒸汽和浓香的牛肉味弥漫整个房间。在这个初冬的夜里,喝口热热的汤水,一壶热茶,让温暖从心底和脚下升起。

冬渐深,天已寒,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然后就是春天。

成为自己的好天气

□刘云燕

初冬,寒风凛冽。

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天气的阴霾和灰蒙蒙的心情,朋友说:“你要成为自己的好天气。”突然,我的心一动。

对于标准吃货的我来说,冬天定要寻找美食,不容错过烤红薯。红薯实在是个神奇的东西。平时煮粥吃,感觉其貌不扬,口味平平。可一旦进入烤红薯的大炉子,仿佛被激发了无限潜能,香气四溢,能让整条街充满温暖气息。每每饥肠辘辘,我都会买上一只烤红薯,表皮焦黄,掰开,流着蜜汁。手捧着它,热气腾腾。那滋味儿仿佛充盈整个冬天。冬天,也要去喝一杯暖暖的奶茶。我们贪恋的,其实不仅仅是一杯奶茶,而是奶茶所代表的那份温暖。

寒风中,糖炒栗子的香气仿佛应景似的飘出来。每一颗栗子都冒着热气,每一颗都咧着嘴,都在争先恐后地炫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香甜的!”趁热吃一颗,满心欢喜。冬天里,还要吃冰糖葫芦。越是冷时,吃冰糖葫芦却越有感觉。冰糖闪烁着红莹莹透明的光,一枚枚山楂果儿,似都诉说着它无敌的美味。

成为自己的好天气,让生活张弛有度。冬天里,定要安排一场旅行。我喜欢在冬日看大海,美不胜收的银白世界,是冬天里特有的。看完日出,去逛逛早市,各种海鲜、水果琳琅满目。卖早餐的小摊子,一阵一阵冒着热气,飘着香气,让你感受岁月静好,人间烟火气。

冬天的海边,被冰雪赋予了一种别样的美。海面上的冰层晶莹剔透,海岸线如诗似画,飞翔的海鸥鸣叫着,给冰封的世界带来一抹唯美的色彩,随意在海边走走。天空如洗,白云朵朵,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原来路的尽头是大海,瞬间视野辽阔起来。

我最爱傍晚的大海。太阳的光线已经黯淡,天与海的交界处残有一丝浅浅的红,天幕已经一片蓝调,有种诗意,又有种忧伤。路边的球灯已经点亮,踏着桥上的薄雪,缓缓走,大海正辽阔。这种色调的风景,该配个绵长的小夜曲,缓缓地拉,有种不真实的梦幻感。灯塔在远方,明明暗暗地闪烁着。

要成为自己的好天气,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初冬,银杏飘落,去采叶片,画树叶画,让可爱的图画永远封存在金黄的叶片上。我们可以猫冬,慵懒地待着家里,安安静静读一本书。天气冷了,我们围炉煮茶,其乐融融。我们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茶,茶气氤氲着,即使窗外冰天雪地,也是温暖的。冬天如果飘雪,就更美了。我们去看洁白的世界,去堆雪人,打雪仗,用雪夹制作出一排排可爱的雪鸭子……

世界从来不会变好,慢慢变好的,只有我自己。原来,我可以在无比阴霾的冬天里,依然活力满满,成为自己的好天气……

小雪,小雪

□钱红丽

人可以吃苦,受累,甚至忍辱……但永远克服不了焦虑、内耗,以及一年胜似一年对于冬天的恐惧。

冬日多阴雨。风中骑行,宛如穿行于冰水中,到家恨不得翻出羽绒裤,骨头缝里也在往外冒冷气,冻瑟瑟的,自觉矮了季节三分从而起了猥琐之相,精神世界总归不太敞亮,整个人几近抑郁边缘,渐渐丧失掉生活热情,是生命的发动机因缺少阳光照拂而熄火了。

终于等来小雪。久阴初晴,重见光明。

比任何年龄段更依赖阳光。心里小火苗啪一声被“小雪”两字点燃,无来由振作起来——纵然夜里只能睡三四小时,也还挣扎着爬起。

做什么呢?去居所附近山坡散步。昼夜温差大,坡度正正好,每年这时节,每一清晨,沟渠里会储养几公顷雾气,如烟如梦,叶子渐红的水杉、乌桕们,伫立晨岚之中影影绰绰,尤其白了头的芦苇,一如杳渺歌声,叫人有着如在梦寐的恍惚。远远看着,直至朝阳升起,天地间顿被金光橘彩充满。万丈光照里,再走一圈,雾气渐淡渐无踪,所有青草树木被洗得干净簇新,仿佛重活一遍。晨露的馨香无处不在……清冽空气横贯肺腑,让我在这冬晨一次次重生,真想一直走下去。

一直偏爱晨岚暮霭。暮霭,一年四季皆有。晨岚,要到小雪之后方能得见。平地是不起晨岚的,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气侯条件,比如恰到好处的坡度,将低洼处围拢起,借助夜间气温陡降,空气凝结至雾气,自低处升腾,氤氲……早起的人有福了。待阳光乍出,气温渐攀,梦境也便散了。美丽的东西,总是短暂。上帝垂怜每一生灵,你既没有好睡眠,那便赏你自然之美吧。领受者分外感恩。

无边晨岚里,有我的童年。在乡下,小雪节气之后,清晨出门,如入仙境,田畈广畴忽然不见,尽为晨岚雾气笼罩——河边挑水的大人,田野放牧的孩子,每个人头发湿淋淋。两人相距百余米,也看不见彼此。有时,站在村口,往村外小路眺望,白雾茫茫里,我妈妈挑一担柴自仙境一般的雾气中钻出。她天不亮便赶往一个叫做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接下来得准备做冻米糖等过年零食,需大量粗柴。

倘从高空俯看枞阳县横埠镇方向,除了广众无边的雾气,每一座村庄皆成虚拟一点,是一丝丝淡墨,洇染于丘陵之间,也是宋元人一幅幅古宣水墨,滋养着我的童年,犬吠鸡鸣,俱成天籁。红日渐起,隔着雾气看,可不就是嵌在古画下角一枚印么,鲜红欲滴,朝它吹口气就干了。我的童年永远活在古画中,不死亦不灭。

一日日,沿荒坡走一走,宛如老农巡视他的田地,带着家境殷实的喜悦与满足。清晨空气凛冽,呵气成霖,鸟鸣也变得清新。陶潜在《时运》里有一句:山涤馀霭,宇暧微霄。常关注的一位博主译成:山间烟云被荡涤殆尽,天空中还剩一抹淡云。我觉不对,留言与之切磋,指出“山涤馀霭”应是一个倒装句,是“馀霭涤山”,并试着译成:烟岚将群山洗得干净,天空中尚剩一抹淡云。这名博主不吝夸奖,说我译得更好。茫茫虚拟网络中,有着抖音式批量浮夸粗陋,只要用心寻找,满腹学问又谦卑之人,也还是有的。与陌生人探讨古诗词,末了被夸,非常开心,如同少年时语文老师当堂念了我的作文。

并非译得多么好,而是得益于一年年小雪之后,我早早爬起,去山坡眺望雾气晨岚,纯粹来自于生活经验。

陶潜一定喜欢晨岚吧,故,才有“山涤馀霭,宇暧微霄”的句子。采菊篱下的他,日日面对的是南山。我去过他的故乡柴桑,是一个深秋正午,吃了一顿简餐,其中一道清炒萝卜嫩苗,颇为可口,齿颊清新之气,久久不绝。能想象到,初冬之后,他屋前山谷中储养的云气雾岚多么壮观。这天外之物不仅洗涤着群山,同样也激荡着他胸间块垒,才能写出那么好的四言。这首《时运》后面还有: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陶潜的心神好稳,彻底退出俗世窠臼,涵养恬淡心性,于自我成全中蹚出另一条生命之路,于胸间万壑千山地养了多少云气雾岚。如此,他的四言诗才那么有气韵。

看过晨岚,再步行去买菜。

超市货架陈列着一排胭脂红萝卜,太美了,忍不住手残,买了两大只。毗邻而站的,是一位奶奶,正在挑选青萝卜的她主动教我,要拿在手里掂一掂,重些的才不会疱心。话落,拿起一只掂给我看。

回家,搬两只小凳,一只搁上砧板,坐客厅阳光里,切萝卜丝,好治愈……慢慢地,不再焦虑,心里非常宁静。

去冬,买回一只竹筛,此时派上用场。胭脂红萝卜弥漫一丝丝辣腥气,切一片,舔一下,微甜。所有萝卜丝铺满竹筛,放露台曝晒,杀杀水分。三日后,与姜丝、蒜瓣同汁,封进玻璃瓶,发酵月余,想必脆而鲜,正好佐粥。在冬天喝粥,最得暖老温贫滋味,像陶潜那样后退着活。

人生并非都是向前进往上攀爬的,适当后退,也能撑起一片丘壑,令晨岚暮霭起伏,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成全?

“小雪”这两个字,值得反复玩味。古人真有诗心,给节气命名,既充满哲思,亦不乏文采——小雪,小寒,小满……而宇宙浩瀚,一切生灵,皆是微尘众。

小雪犹如一个节点。每年每年,小雪之后,天鹅湖南岸四株黄栌,众叶尽落,晚樱亦如是,乌桕更红。北岸几十株黄连木璀璨万端,无数红黄相间的叶子纷披如梦,令人流连难去。是一个重霾日黄昏,偶然发现的这条黄连木小径。停车,树下徘徊久之。这自萧杀气候里涅槃而出的美,给予人精神层面许多东西,一旦赋予文字,却又难言。

只有到了冬天,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阳光的日脚移动着,飞快又仓促。冬的日子一贯短,转眼日暮,红光西斜,人影被拉得细长又孤单。一忽儿,暮霭四起,天地起了寒意。浩瀚宇宙间,仿佛悬着一根根戒尺,噼噼然一声叠一声自上古来,无患子树似陷入到思念之中,一夜间黄叶弥漫。我家厨房边三两株。无患子的叶黄,仿佛渗入大量金箔,是铭黄,有质感,好比一个人明亮心性,看起来好珍贵,真是要爱惜。

常常绕至厨房外面,坐木椅上,与几株黄叶对望,直至明月高悬,满足又悲哀,像《古诗十九首》那样,对生命起了凉意。而人生是不能深究的,也总是哀意。

雪落今朝白

□王同举

小雪时节,山瘦水寒,众木枯折,百虫蛰伏,大地褪去喧嚣。

二十四节气中,小雪最具韵味,自有风情,是开启纯洁、宁静、美丽的冬的起点。相比其他节气,小雪多了一分素雅和空灵。

元代诗人刘诜在《题寒汀小雪》中写:几树萧萧疏密雪,一汀澹澹有无烟。江空雁落寒如此,只欠吟诗孟浩然。树木、雪花、寒雾、大雁,共同构成了一幅简洁而又诗意盎然的雪景图。

看过北宋画家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这幅画选取了小雪时节最典型的景物,远山、湖水、渔船、渔夫,动静结合,勾勒出了大地被雪后的静谧与素雅,将渔村的冬日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瞬间沉醉在那个久远的小雪世界里。

小雪前,似乎还残留着秋的韵味,而小雪一到,便有了冬日的凛冽之感。此时,山峦覆白,草木凋零,寒风凛冽,景致别样,是一年中冬意初显的日子。“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冬日的悠闲时光,感受大地的宁静与美好。漫步于雪地里,听雪落的声音,看寒梅傲雪,一切都是那么安然自在。

小雪时节,傲然绽放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雪的纯净,让人心生敬畏,仿佛能洗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而梅花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雪花落在梅上,白雪与红梅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雪与梅的相遇,让冬天不再单调,将冬日的沉寂化作最动人的情感。正是这样的雪与梅,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的梅花,绽出点点红蕊,暗香浮动,别具韵味。

小雪是玩雪的好季节。雪花纷纷扬扬,轻盈飘落,一个个可爱的雪人在雪地里伫立,令人欢喜。孩子们在雪地里奔跑嬉戏,打雪仗、滚雪球,欢声笑语在雪地里回荡。唐代白居易有一首描写雪天童趣的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天明放纸鸢,雪霁望晴空。”诗句把孩子们在雪后放纸鸢的欢乐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看后心生愉悦。

农谚云: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一到,许多虫子蛰伏起来,大地一片寂静。田野里的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农事歇,乡村进入冬藏期。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人们开始腌制腊味、酸菜,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日储存食物,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挂满了美味的腊肉、腊鱼。

风冷天寒,雪落纷纷,正是围炉夜话好时光。宋代杜耒写下《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客至,以茶代酒,围炉而坐,窗外梅花映月,诗意盎然。记得每逢雪天的夜晚,父亲都会早早地生起一堆火,煮上一壶热茶,一家人围坐在火堆边上,火堆暖暖,茶烟袅袅,暖意融融,倍感温馨。

雪落今朝白,朔风自此寒。清寒冷冽的日子,让人心中莫名渴望过一段田园生活,择一处宁静的乡下小院,在雪花纷扬的夜,饮上一杯热茶,就着火堆的暖,怀着美好的期待酣然入梦。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