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物企如何深耕市场?合肥部分片区探索“新思路”引关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周继龙 分享到 2024-12-05 12:57:17

近期,合肥一些本土物业企业闷声做内功,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是他们在一些小区开创出小而美的物业服务经典案例,受到业主欢迎。物业企业获得赞誉,小区和谐,基层党委政府放心,这些小区收费率明显攀升,企业越干越有劲头。从片区拓盘数据,清晰的显示,一些本土企业开始围绕着区域,开始了稳扎稳进的态势,一些小区的拓盘,似乎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区域大物业的概念,正从概念,走入现实。这种新态势,物业企业很乐意,基层政府党委也提倡,这里面,减少的不仅仅是沟通成本,更多的是运营成本,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解决的新思路。前不久,笔者走访了一些街道社区,一些工作人员透露出了工作烦恼。他们说,小区出现问题,找到一些品牌物业企业,但是决策太慢,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报批,等到预算后,很多矛盾已经产生,业主和企业沟通不畅,企业和辖区街道社区、主管部门对接也不及时。
作为大型品牌企业,规范是好事,但是小区很多问题,则是需要高效率。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区域负责人也颇为无奈,集团规定如此,而在这方面,本地化企业则是具备优势。

如何快速解决问题,是小区治理中头等大事,立即办,马上解决,更是让业主满意的标准,片区大物业的概念正是解决了这些基层治理的痛点,由于距离和决策的效率提升,基层党委政府、小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可以快速联动,准确决策、快速执行,让小区很多问题在萌芽状态,业主诉求就得到重视。此前,庐阳区老旧小区就施行了大物业概念,几个老旧小区打包,并将市政道路一起,让本土物业企业联动维护服务,极大的减少了运行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在合肥其他区域,也正在逐步摸索出新的思路,有的区域积极引导一些优秀物业企业,将辖区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合法有序的一起运行,不仅突破了现有治理的疑难点,也给辖区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更重要的是,让企业自身摆脱了输血、补贴依赖,形成了良好的造血功能、盈利模式。

片区大物业的概念,不是规模的大,而是要素的整合,更多的是小区治理中的一个大局观、全局意识,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形成以业主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辖区主管部门、业委会多方联动一起的大合唱。片区大物业的概念,未来也许可以解决当前部分小区,事事需要基层政府托底的尴尬局面,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总结……(巫平)

来源  合肥物业直通车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